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道家处于隐士 隐士又有哪些风范?

道家处于隐士 隐士又有哪些风范?

时间:2023-10-20 23:49:27

相关推荐

道家处于隐士 隐士又有哪些风范?

冯友兰指出,“道家出于隐士”。所谓“隐士”,乃隐居不仕的人。士即古代知识分子,有文化修养的人。“不仕”,即远离政治,不出来做官。因此,隐士是有才学而不愿为官的知识分子。

也指一部分古代士人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修养,又与现实权力斗争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

同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乃至成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那么古代的隐士有那些思想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呢?

其一,奉行“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人生信条。道,是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统称。“隐”与“不隐”在道家看来并不是绝对和不可转换的。《庄子·缮性》有言:“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在政治黑暗时,要讲究隐退以保存实力。在道家看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命都没了,又谈何济世?因此,要懂得“存身之道”这种政治智慧。

其二,具有深刻的历史洞见。隐士多为饱学之士,身处乱世,不得行其道而隐。《庄子·天地》载有一隐士伯成子高,他在尧治天下时,位列诸侯。而到了禹及位时,伯成子高却辞官耕田。大禹询问其中原由,他回答说:“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这一思想正好印证了《老子》第四十三章所崇尚的圣人形象:行“不言之教”,知“无为之益”。换句话说,老子这种观念应当是秉承了上古隐者风度,也说明隐士之隐乃是理性的抉择,高尚节操使然。

其三,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以自身之隐表达对世道的抗争,同时也用犀利的言论抨击时政,试图影响统治者,呼吁民众觉醒。于其中可见隐者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后世为老子承继发扬的“无为而治”。讲究“不尚贤,而民不争”,试图保持民风纯朴,不教而化。

《庄子·让王》有一则传说曰:汤将伐桀时,先后请卞随、瞀光谋划,都被他们拒绝了。战胜后想请卞随来治理。卞随却说:“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想请瞀光来接管,瞀光推辞说:“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他们双双投河自尽,对汤之不义、不仁表达了自己的批判和不合作态度。

其四,具有“保形全真”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从个人来看,隐士不迷恋权势。舜要让天下给善卷,善卷却不受。在隐士眼中,天下权势虽大、虽重,但有害生命不为,坚决不用宝贵的生命去交换权势。如从统治者角度来看,应坚持民命高于权势原则。

比如,当狄人攻豳时,不要布帛、犬马、珠玉,而要土地。大王掸父不愿看到百姓受屠杀,宁可自己放弃王位,拄着拐杖离开豳地。《庄子》称赞他能尊重生命。更有甚者,巢父、许由把听到请其出仕的话语,都当成一种耻辱。许由因此而去洗耳,巢父批评许由让使者找到因而不是真隐,且不让牛犊喝许由洗耳的下游河水,以免受其污染。在庄周自己看来,卿相好比祭祀的牺牲,因此宁可像沼泽地中的水牛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愿接受卿相尊位。

其五,具有高尚的情操,不愿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自愿隐于民间,与民同甘共苦,常常也从事农业生产,对民间的科技、医药有相当的了解。我们从后世隐士名医可见一斑。例如,东汉的华佗,“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举孝廉,太蔚黄琬辟,皆不就”。黄石公授书张良,教其为王者师。张良辅佐刘邦取天下后,却辞三万户之封,愿从赤松子游,修道学养生之术。

传黄老学的盖公虽居胶东,而曹参受其“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之教。这种心怀天下,不惧权贵的传统不绝如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范缜不惧皇权,坚持“合黄老义”的思想旨向;陶弘景虽隐居茅山却有“山中宰相”之美誉;诗仙李白唱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总之,中国式的隐士有些独特个性。他们以性情高洁、志存高远、心怀万民为传统,以避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他们外避“世俗”,内隐“自然”。避世方能站得高、看得远,方可对俗世保持一种谨慎的批判姿态。

如果觉得《道家处于隐士 隐士又有哪些风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