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

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

时间:2020-01-12 16:07:20

相关推荐

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

原文地址: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起式][收式]的意函与实践要求作者:

太极内劲是由六种力量合成

太极内劲是由六种力量合成:即杠杆传导力,螺旋升降力,离心力,向心力,弹性恢复力,摩擦滚动力(即缠丝劲)。

一下分述之:1、杠杆传导力--即中柱力,分为左中右三条,又名川字桩。左右两条中柱要定住一边,拉开另一边。左右中柱是把鸡腿、龙腰、熊膀、虎抱头连成一直线。中间中柱要会前后左右的平行位移即身躯平送。鸡腿指承山穴、脚后跟、涌泉穴三者构成的三角架。龙腰指掖胯突肾构成的龙腰。熊膀指卸甲回胸,双肩甲骨先开后合构成的含气抗打态。虎抱头指颈后两大筋腾起靠后衣领,构成的含气抗打态。三条中柱是连点成线,拉线成面,转面成球。

在实用中是:站住中定,往开里打。即通过步法站住一中柱,把对方绕自己转圆边。

一、由拜佛式:

第一,两手掌相合 掌根不能分开

第二,两相合的掌,与小臂尽量的成直角。意思是,指尖不能向前,也不能向后

第三,尽量的拉开你手掌与胸口的距离。

就这些要求,你还得放松你的所有肌肤的情况下来完成

二、由滚球式:包含各种拳法招式。

拜佛滚球舞内功心法:

(一)、 两圆一针,水火神技。即:手圆与身圆柔运行如流水样滑润;刚落点如猛火样喷发。

内功的线、面、球、

1、连点成线:鸡腿,龙腰,熊膀,虎抱头。四点练成一中柱。如此人体就有左右两条中柱。加中间一条,为三条中柱。

2、拉线成面:人体左右两条中柱,定住一条中柱不动,移动另一条中柱,就形成拉肩,拉胯,拉腰,拉踝。其中拉腰最重要,双腰拉开,上下劲能顺利通畅无阻。

3、转面成球:配合中间中柱的尾椎骨转小圈,配合贴背以转斗(手指头)的太极图旋转、提胸以下腰的太极图旋转,共同构成一整体球体。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

1、以自己中柱为中轴,以对方身体为园边,围绕自己中柱旋转,产生离心力而旋转出去。为定根旋出。

2、自己的中柱有左中右三条,通过自己中柱的变化,让对方旋转出去,即是 动根旋出。

我们以两脚跟为轴进行转换 就是在三条轴 也有主次的问题 对啊 一实则一虚

这就牵涉出了 有的以中轴(脊柱)为主进行转换 边轴(两脚跟)配合

有的则是边轴为主转换 中轴配合

站三体,内动是定住一条中柱不动,移动另一条中柱,

太极抱球式 内动是定住一条中柱不动,转动另一条中柱,

真正拉开了两边中柱,功夫提高一大步

但真正把连点成线:鸡腿,龙腰,熊膀,虎抱头。四点练成一中柱。站出来,

就不易

有了中柱 才能受力松 反弹 才能站住中定,往开里打。

如此太极巧妙劲,才能在实际中去体现

鸡腿是承山穴与脚后跟、涌泉穴构成的三角架,虎抱是头后两大筋

、三、五龙术:龙虎宫神鬼。

中柱的方圆动静解

1、以云手为例:内劲是动则园转为柔,内劲是静则方撑为刚。

2、中柱也是内园外方是虚中,内方外园是实中,方圆相济是化中。

3、中柱外套一正方形,再加一正方形,后一正方形转90度,二者构成八角,

四正四隅,叫中柱的八面出锋。

4、中柱园转为化为柔,中柱的出方为发为刚。

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

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

2、螺旋升降力--旋拧束身(裹)而始 向前向下翻 踩踏(践),而后是螺旋向上 向前冲(躜)。逢 转则沉。

人体太极球体分为两圆:手圆与身圆。

手圆主要是,以肘定位,以手指领劲划圆又称梢节领劲之手圆。

身圆主要是以脊柱为轴,以肩胯四边配合,胸腰含化到脚底转换内劲。螺旋升降,转沉开合。

前后之手圆、上下之身圆。如机器的主动轮与从动轮,转动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推手放人中,手圆轻轻一小圈引动对方跟劲弹起,而配合身圆的 升降螺旋,可轻松将对方弹飞出去。

即:手圆与身圆柔运行如流水样滑润;刚落点如猛火样喷发。

1、五心暗缩于肩胯---2、肩胯抽缩于丹田(建立丹田坚实点)---3、胸腰含化贴于

背,掏空胸腹为一张网(抽,贴、靠、沉)---4、中柱身躯前后左右定位争拉的平行位移、

---5、内劲流动力之离心力,外在桩功磁场力之向心力,阴极阳生,降浊生清于胸堂。内开外合转换于手指。

面的寸劲,面中出点,点中变换。

丹田争力:意令是如有人丹田长圆,松圆,实圆,意令是如有人拉自己的腰皮带。妙哉。

张恩彤先生曾留下一个方法,试之效果很好,有此不足者可以一试。其方法是:颈部正直,练功的过程始终使项部(后脖子)贴着上衣后领,项部离开衣领为伸脖,后压衣领为枕脖。

这是"马拉车"的意念

拉自己的腰皮带。

抽是阴面贴向阳面

缩是阳面沉向阴面

这就是抽缩转换 抽是阴主动,缩为阳主动

抽是丹田主动,缩是命门主动

3、在静止中能有抽缩内动;在运动中也有抽缩内动。

3、离心力,向心力--即背丝扣原理。解背丝扣

1、太极的开合是两边旋转着的开,两边旋转着的合。如先天太极图。

2、先天太极图两边旋转着的开的阴阳鱼就是拉丝,两边旋转着的合的

中间空白圈就是扣子。

3、两边旋转着的开合,收纳细化到脊背就是背丝扣。

4、推而广之,浑身无处不太极,浑身无处不背丝扣。

/背丝扣

背丝扣是太极拳的总体运动模式而这一模式又反映或者说是符合宇宙的基本

运动规律

背丝扣是重在体会中间两条阴阳虚实的分界线。(中间两条阴阳虚实的分界

线。。 就是我们那天 讨论中柱)

“阴阳反转”背丝扣是“内外旋转运动”以丹田为核心 同心圆转起来

一外带内 有核心 内带外 有核心 内外相合 还于无极 无形无像 三个转身

常常说丹田内转

他拿筷子一沾水 有手一搓 水珠四溅

哦哦 还有离心力 而且是立体的~

脑海里想到的是一个旋转的球体 其实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四面八方

---------------------------------

2/胸腹逃空状态

而肩胯后拉着前行,却练的是胸腹逃空状态下的东东

试试 脚动与以胯抽劲 而带脚动 有何不同

叶大密老师有个形象的譬喻,胸腹掏空着前行,说是象抓大泥鳅一般的

身体两头纵向对开 这样一来,胸腹和其他地方就好调整

从整体上讲,腰是弓把,它一动就引动两头

不动步之动,椎骨旋动为关键 尾闾骨为调节

以实现椎骨旋动为关键

椎骨旋动是一种说法,也有说“扭脊”的,是左右运动中的关键

---------------------------------

3/不动步之动

其实,二水喜欢将这个动,分成以下几个层面来讲

第一,不动步,不位移,不转动前提下的动:主要是由胸肋骨的运动造成的

伸精筋拔骨

第二,不动步,不位移的前提下的运动:主要是依靠腰胯的分离,形成上下两盘

反向的扭动,就是所谓的扭脊

第三,不动步前提下的运动:主要是依靠脚踝骨的松灵,来达到平送身躯的

目的,这个运动可以是向前向后,靠左靠右

其实,在不动步的前提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发生身躯的整体位移

这个位移,主要靠的就是脚踝骨的松灵

向前时,中轴下段先有动意,向后时,中轴上段,先有动意,目的还是为了中轴

平整的移动

靠左靠右也必须是中轴下段先有动意的

这个,大家不妨拿着一个棍子,可以做试验的

将这根棍子,垂直的挂着,你倘若手持下断后撤,或者手持上端前行的话,就

不可能保持中正的

第四,就是动步的前提前的运动法则了

这个就涉及刚才探讨的拉纤绳的概念了

同手同脚套一绳索,共两条绳索,后面有人来着,所有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负

力状态下来完成

看看老一辈的照片,看看他们的肩胯,无不套着这无形的绳索

叶大密老师有个形象的譬喻,胸腹掏空着前行,说是象抓大泥鳅一般的

也就是太极拳所谓的“五行”

这些谈的,还只是整个身躯的法则,其实,中轴与手臂之间,还有更多的细腻活

这些谈的,还只是整个身躯的法则,其实,中轴与手臂之间,还有更多的细腻活

有人喜欢说公转带动自转

太极拳的运动,是这些运动法则的耦合

这种耦合,还必须考虑到,具体某些部位的相对不动

就象杠杆一样,我们必须考虑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

这个支点,在不同的状态下,是有所变化的

就象杆称的里纽和外纽 这种耦合,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功效

总结为:腰胯分开,胸腰分开,身踝分开

---------------------------

4/打出翻浪

打出翻浪就是背上的东西 脱了衣服我让你看到脊柱的翻转

他干脆把衣服一脱:“看到我内劲运行的轨迹了?”

对方实时,你松化反弹

对方松时 你就一搓

--------------------------------

5、崩绳训练

是一种力,由崩绳训练得到,每拳都是五种力

就是核心的几个桩和力点角度的调整以及转化,以及核心训练崩绳

崩绳就是练整劲的核心 不但讲究整,还讲究松,沉,要能沉到脚底,然后升上来

------------------------------

弹性恢复力,摩擦滚动力(即缠丝劲)。--即粘沾劲的方法。

五心暗缩于肩胯---2、肩胯抽缩于丹田(建立丹田坚实点)---3、胸腰含

化贴于背,---4、中柱身躯前后左右定位争拉的平行位移、

---5、内劲

流动力之离心力,外在桩功磁场力之向心力,内开外合转换于手指。何谓面的攻击呢?手臂有四面,内侧、外侧、尺侧、桡侧。鹰捉为内侧,单把为

尺侧,虎摆尾为外侧,挑领为桡侧。而手臂一转动,四侧的劲都有了。

个寸劲很短的,所以如果像拳击中两个拳手抱在一起的那个样子。铁胳膊寸劲一

发,对方就要吃苦头了。进一步的面就是身体的四面。

孙禄堂的贡献

1、将形意,八卦。太极的不同内劲统一起来。

2、即将静则生阴的桩功外在磁场力,与动则生阳的盘架的内劲流动力集合起来。

3、提出了沙地立杆,内开外合的原理。指出内劲抽缩于丹田的训练方法。

4、形的沙地立杆,内开外合。

沙地立杆即吸时中柱劲抽劲到脚跟 向外扭脚后跟,反弹向上为杆子,呼时中柱劲松开到涌泉穴 反弹为沙子柔软 。呼吸之间重心是移的,重心处理是在脚后跟与脚前掌间转换,。

内开外合即球体内在的膨胀为内开,球体外在的包裹为外合。

内开外合,形劲的抽是胸腹阴面贴向腰背阳面,缩是腰背阳面沉向胸腹阴面,这就是抽缩转换抽是阴主动,缩为阳主动,这样说来,人就掏空成了一张鱼网了。撒网、收网的枢纽在丹田。

5、内劲抽缩于丹田。

两手心抽至脐下1寸处之内3寸,两脚心抽至脐下1寸处之内3寸 。进一步是肩胯抽缩于丹田,身躯整体的前后、左右移动。

6、气与场的内开外合。

桩功外场力与盘架内劲流动力,合而为一。这就是高于其它内劲的中和内劲了。

7、实战的知拍。

粘沾劲的深入是听对方的呼吸,与对方呼吸和拍,为知柏。即使对方不动,不让我方借力。我方也可借对方的呼吸之力顺势将对方弹跌而出。这是知拍任君斗的妙处。

要掌握相对运动的距离感。太极是在彼快我快,彼慢我慢,在粘沾连随,相对运动的条件下,保持相对距离。如机器的从动轮而柔运行,如此对方作用力引不出我方

的反作用力,再大的力量也等于零。防守反击是刚落点。

--------------------------------------------------------------

8、两圆一针,水火神技。

人体太极球体分为两圆:手圆与身圆。

手圆主要是,以肘定位,以手指领劲划圆又称梢节领劲之手圆。

身圆主要是以脊柱为轴,以肩胯四边配合,胸腰含化到脚底转换内劲。螺旋升降,转沉开合。

前后之手圆、上下之身圆。如机器的主动轮与从动轮,转动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推手放人中,手圆轻轻一小圈引动对方跟劲弹起,而配合身圆的 升降螺旋,可轻松将对方弹飞出去。

即:手圆与身圆柔运行如流水样滑润;刚落点如猛火样喷发。

9、五字天书,即五龙术。

一般而言,不要过于注意合膝 膝盖也是在"内开"之后的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所产生的"合"

否则,倘若过于注意,会产生膝盖的酸疼

有人将"意气君来骨肉臣"曲解为"意气匀来骨肉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老一辈的太极拳化劲,不往身旁边化的,而是喜欢往自己的胸腹掏空处化劲

自然,往自己的胸腹掏空处化劲,是需要真实的功底的

胸腹掏空处,犹如无底深渊

感觉有点像倚天屠龙记的乾坤大挪移....

缺点在于,化与发,是1 2两部

往自己胸腹掏空处化劲,就是吞字,吞与吐,其实是滴答之间的一个节拍,是同一部的两个节拍

所以,二水喜欢说,1 2与滴答,是不同的

太极拳练到一定的过程,确实需要训练节拍 知拍了,就会产生即丢即顶的境界

而不是"不丢不顶" 所谓"知拍任君斗"么

拍位含括节拍..节拍不能完全代表拍位 拍位,只是节拍中的"机"罢了

二水以为,讲节拍更加的合理

古人讲: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不只指机 还有生死门的问题还有顺背的问题

拍位早在少林棍的剑经已很讲究了是的..但背不能承顺...所以讲捷拍无法体现顺背

剑经所云:旧力略过,新力未发 ,二水理解的就是"机"前面有"乘"字作为技法要求

节拍或者拍位,来源于音乐的概念 拳的拍位,应该练到能够制造拍位

让别人听从你的拍位 就象唱歌,一个原本不太会唱歌的,倘若有自信,就很会影响

唱歌的人的正常常法,让大家一起走调,这也是本事.<剑经>有云:"视不能如能"就

是这个道理.

节拍是能够影响别人的正常技法的

所以,二水讲的节拍,其实是一种临场的主控权

意思是,先得调控好自己的身心,进而去调控别人的身心

是一种先知自身节拍,进而知对手节拍,进而达到影响对手节拍的训练体系

即丢即顶讲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节拍来影响别人节拍的境界

一旦,你发现别人和着你的节拍了,你就得嘎然变调这就是太极拳的"截劲" 这截劲,就是直接往对手内心的

就象你听到一首动听的旋律,你会不自觉的随着节拍,和起来 "随"自然是能影响别人的

所以,老一辈讲太极拳的劲路,只归纳为"截顺"二劲

鼓荡是节拍所产生的气氛吧 就象平静的水面里,掉下一个石头,这荡漾着的水面,就是鼓荡

沾衣跌人需注意:

1、粘沾劲不能进入对方骨头,才不会产生抵抗力。方法是沾阴面,劲在阳;沾阳面,劲在阴。手上阳棚阴松要会内劲的阴阳转换。

2、粘沾劲要在外形不动下,神意象江南杏花雨轻柔般渗入到对方脚后跟外3寸,如此让对方不能借地力产生抵抗力。听到对方稍动,即可受力与发力成一斜角,神回反弹。借地力,借自己的反争力,丹田鼓荡,把对方弹跌而出。自己如公共车,对方不动,车不动,对方一上车就载他而动。

3、粘沾劲的深入是听对方的呼吸,与对方呼吸和拍,为知柏。即使对方不动,不让我方借力。我方也可借对方的呼吸之力顺势将对方弹跌而出。

4、粘沾劲熟能生巧后,对方在快的动作,在我方的感觉中,如放慢的镜头。

实战技击,在双方电光火石的碰撞中,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要靠什么法宝,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呢?靠勇气、靠技艺、靠谋略等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心态。

实战技击之心态一般有这几种:1、两军交战勇者胜,一鼓作气,乘势而发。想象对方如蒿草,我如猛虎。其形态如怒目金刚,杀气腾腾,这股无坚不摧的气势就把对方吓倒了。2、艺高人胆大,讲究技艺的娴熟,距离感,节奏感的把握,把交战当作艺术来处理。3、通过各种手段,施展各种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调动对方,以实击虚。当然几种方法可以综合处理,根据情况,侧重点不同而已。

能敬,心才能静,心静体才能松,体松直觉才好,直觉好才能形在意先,形在意先才能本能反射。(体松好,可达骨肉分离的内功态)主敬而神内敛,耳听延髓,其小无内。受外在刺激,爆发其大无外的能量。主敬而脑一片空白,但又是极清醒的不空而空之心态。主敬才能触点成园,不思而得,一片神行。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实战技击之三味真火”

实战技击之心态不是一种凶态,而是一种尊重对方,重视对方,才能赢得对方,这不能不说是太极学说的又一妙用。

“按法习拳,用力日旧,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手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之守一敬”

敬 紧 径 劲 切

太极拳起式:

在太极拳套拳训练上,开宗名义:太极拳起式,此式子的内容包含了二种形式,一为太极起式,一为太极拳起式,此式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给予学习者体会动与静两者之关系。如何觉知静中触动,动而运化的肢体变化,及心念之能观与所观之变的所谓身心相互依转的状态。

太极拳起式之始;名之为进入平立观无极,进入本身是一动作描述,包括起身进入与心境的进入。在身躯结构上,要求学习者必须禹步而入注。在当下的身躯状态下重新于禹步的方式,进入到太极拳所要求的身形姿势,此姿势的要求样态是一平立的姿势要求,即拳论上所说的:立如平准,不偏不倚,且精神提起的中正状态,此时端然恭正平立,两眼平视松合而凝,呼吸自然,两手下垂,身柱端正,两足平行,心中无执一物,一念不起,全身松沉于地,恍兮惚兮,穆穆皇皇浑然如置大虚。混沌之状,阴阳未分,无极景象,其形无可名状,名之日观无极。

禹步前进,主要的用意,是要培养从当下(现状的)到太极起式之始,需要怀着一颗谨慎的心,从初始进入到一未知的情境当中,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戒慎前行,不可轻忽,要一心一意,以心行气,觉知一提一放,一进一出的身心觉受。

太极起式:

A:起式的动作要领:开始两脚屈膝,重心移至一脚(右脚),左脚轻轻提起,膝与胯平,向前自然跨出一步,左脚进入时尚保持轻踏地面,脚跟着地,整个重心落于右脚,松腰坐胯,左脚腿肌皆放松,不能聚力造成双重而滞。接着由右脚渐平移揉胯移身于左脚,直到所有的重量阶落于前脚(左脚)为止,右脚由实变虚,然后再将后脚(右脚)轻轻提起,平落于右侧与前脚形成平行站立的姿势,两脚平行,两脚跟距离与胯同宽,重量平均分配于两脚,屈膝150度,松腰叠胯,立身中正,尾闾微收,沉肩坠肘,松胸竖脊,头容正直,两眼平视,收下额,两手掌心向后,姆指外侧轻贴缝处,开胯撑裆,圆腰竖脊,脚底踏平,成为平立状态。开始进入观无极的要求。

太极起式从初起状态禹步进入到平立步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握开胯撑档,松腰,圆腰,竖脊,涵胸,收颔,舒项,正容,吊顶,脚能轻提松放,虚实分明。禹步的操作,对人的身体状况,久而久之必定大有益处,从而达到养性怯病,身安命延的不老春之境界。进入平立观无极的操作过程与内在的知觉体会,在华步庭的承传里,有以下诸口诀,依此口诀,在明师的指导,自己的参修下,才能进入到下一骤的修练太极拳的串拳:

B:起式口诀:

1.关于桩步裆胯的要求:两脚实踏平立步,脚跟间距等胯宽,脚尖齐对正前指,两膝微曲对正前,两股撑档胯平列,档顶位对步中间;叠胯松腰收尾闾,尾闾中正档口圆。

以上对桩步档胯的要求,在知觉上必须两脚底平贴地面,要有入地的沉实感,脚趾不能下抓或上翘,足底承重布有宾有主之分,所谓脚底1,3,5,脚桥宜放松柔,身体的能量有透入涌泉而入于地的充实感,脚踝宜松,使身体之重量有直透脚肿而栽入地之感,膝盖微曲约150度,不可外开或内扣,造成无过不及之缺点,应对正前面脚尖为度,屈膝,膝宜松使脚底之反作用力有回撑于身,而造成曲膝称裆,裆口圆之要求。

裆宜有圆撑,勿夹勿裹,两胯须有折叠放松,如坐胯然,尾闾微收,中心与两胯之间成垂直之关系,腹宜松实(松腰叠胯,腹部自然松实),不宜用力撑胀,腰宜圆松,有圆腰竖脊之势,如此才能利于气沉丹田,长养丹田之气,奠定链己筑基之功。

2.关于腰脊头容者:尾闾中正脊直竖,收额舒项顶头悬,鼻梁档顶一条线,头容直正耳垂肩,目光平望却环顾,精神内敛合自然,内觉一点玄关窍,虚灵顶劲神内涵。

从顶,双耳连线的中点,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闾),档顶,地面构成人顶天立地的,主要铅垂结构,尾闾中正脊直竖就是要求人体竖轴必须正直与地面构成一铅垂地面的中正结构。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对身姿的要求就是指此而言,所以口诀所明示的尾闾中正脊直竖…到头容直正耳垂肩,就是立身中正的严格要求,能立身中正对人体中枢神经的运作,才能得到最好的传导,俗称所谓的督脉畅通,气行充足,气机容易引动。接着才能体会目光平望却环顾,精神内敛合自然,内觉一点玄关窍,虚灵顶劲神内涵的内在境界。

3.关于肩肘胸背者:垂臂松肩臂微弯,肘尖侧向手垂悬,肩往下沉肘觉坠,手腕掌背对正前,胸侧松胁胸含下,背松脊竖拔背然。前有含胸后拔背,全身松静心安闲。

垂臂松肩臂微弯,使肩臂放松,顺地心引力下坠,使全身重量松沉下脚底,有如不倒翁之势全身重量点于脚底,但能量不能无往来,为使能量回引至身,必须使肘尖侧向两手垂悬于地,肩往下沉,肘觉坠,手腕掌背对正前,胸侧松胁胸含下,背松脊竖拔背然,全身气温流畅于全身,尤其人的末稍神经从指尖到脚尖,皆有充实气胀通透之感,絪温之气充扩全身,而达全身通泰之感,所谓接地之力(全身能量与地心引力相接合),吞天之气之感(乃是地心能量反馈于身之气能,因而充扩于全身),能量往来于人体之间,达成所谓周流六虚,周天运转。九曲之珠,无孔不到,此时才能体会全身松静,心安闲,如拳论所说,神舒体静,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为了使天地之能与人体能量的相互往来,有一定的轨道,顺人之意志,往来于形躯,而成为人的生命动能,呼吸之来回吐纳乃是最自然的引路者,顺着呼吸,使人的思维精神意识的活动与神经中枢器官的知觉性能达到一体之感,而达太和之道,由前三项如何掌握人体姿结构的外样态的要求,营造了最佳的物理空间。呼吸来往之口诀涵养于身,升降飞扬刚健不息,絪温之气始生,由太极的性理建构了太极拳的实拳,实功的修炼,而作用于人生行为,成为太极人生的重要理具。太极之道化人生,使人由形躯之生命而形化为性命,使生命,性命通一无二。以下绘制一图

标示太极拳运动时,各肢体部位应有的样态及其各部份肢体的要求,及感觉的掌握,而此皆要从力行实践中去体认。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各肢体的身姿构是否都能符合要求,最重要的要以感觉来察验是否合乎规范,从不断的自我的体察与修正当中,自我的心神体能逐渐的提升,不断的在知觉运动中追求,使善于发展内外的感觉的掌握,在内感觉(深度感觉)的养成上,使肌肉感觉受纳机能更加灵敏,在外则触觉的灵敏更加敏锐,如电触身,如针扎手,瞬间反应,内外感觉的灵敏,使人的全身的神经系统更加活络,感而遂通的本有能力,更加充实,身体的各部位协调能力更加快速,肢体的动作对空间位置感更能准确的掌握,撷抗肌的完全放松,使人能有效的应付突发的状况变化,而迅速产生爆发力,以克服困难,发挥所谓「完整一气」的一举动周身轻灵,犹需贯串的周身整体运作,以达最大效能,而这些功能的养成皆需经过吃苦忍耐中有恒心、信心、有耐心,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细,看得开,吃点苦,用点功,虚点心,下点气,知点机的三心意志,四得胸怀,五点作为的要求修炼下,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二法门的要求中认真体认才能达成的。

4.关于呼吸来往者:平立周正摒杂念,呼吸上下引内观,吸气匀匀贴背下,呼气徐徐沉丹田,呼吸总由横膈动,腹底絪縕气腾然,天根月窟有来往,全身通泰也等闲。

太极拳呼吸之法,吸气气贴背,呼气沉丹田,透过腹底呼吸的训练,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血液供氧充足,氧在体内的交换作用正常。酵素有充分的氧去分解使糖素类产生热能,致使邪气不侵,而达去病保健之效。心与气相守于丹田,久而久之出天然,丹田絪縕之气油然而生,经由呼吸的运动,及意志的执行,使天根(会阴穴)与月窟(百会穴)往复运行而充达于全身,絪縕之縕气柔化了全身的细胞组织与毛细血管间使人如沐春风,如置母怀当中,全身通泰,百脉运行无碍,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真所谓气映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时,虚实动静之机生,阴阳、刚柔之始成,故有以下动静有无之口诀。

5.关于动静有无者:平立松静脚踏地,虚灵顶劲头顶天。全身通泰凭法式,观身犹物入超然。虚灵不昧观动静,动分静合知一元。一元动静总为有,无极太极识开端。

一元,太极也,一元二气分判则神,动静之机,性能初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动中有静,静中触动,难以言之,其中有神,虚灵不昧。有形之躯,神舒体静,以听心用而清极,合物我于一元,观身犹物入超然,超然于物之外,动分静合知一元,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静之则合,动之则分,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元动静总为有,无极太极识开端。

太极起式的实践口诀与实践的真实,建立了顶天立地的身形姿势,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大丈夫之体,结构的完整、自然与天地相合。太虚之气充贯于身躯,虚灵不昧之神运化于体内,以以心行气之法,气因心行,身由气运而有知觉。知觉者知形,神,物之感通于心,以心尽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其理为一贯,故人心即天心,尽心知性以知天,而达天人合一之境。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无极者,并非绝对无,而是未始有,一物未有,太初以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无极景象,其形无可名状,名之曰无极象形。太极者无极而生,并不是母子关系之生,而是说在无极之状,阴阳未分之际,虽未分,而分之机势已动,一至于分时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沦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故谓之为太极。此时之观无极即无极而太极,手足虽未运动,然在立有平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备于心腹之内,此时之心意,壹志凝神,凝神静气,外示安逸,而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接着才可进入到下一个起式,所谓太极拳起式,此起式是借以描述曲伸开合之动,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二.太极拳起式:

太极拳起式的修练,着重于经由生命气息之交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一动一静,一屈一伸中,气之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能知觉于心,相摩相荡,絪縕之气升发于身,升降飞扬,充扩于吾人内心,未尝止息,由此而知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人与天地交与参赞,生生不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极而太极,即寂即感,当下感通一时明白。非玄虚之言,乃真实之境。生命之活力萌之于内,跃动不已,刚健不息,由此言说太极之为何物,则显而易明。

太极者道也,乃生命实存之总体根源,太极拳乃道之器也,道之活动,下委而具体化为拳之实。是依着太极之性理所规创而成的实拳。实拳之修炼,实功的建立,提供吾人下学而上达,由拳入道的不二法门。

太极拳起式,提供吾人如何立于静中,(静,寂也,寂而能感非死静),依平立无极之口诀,在观无极的情境中,体会静中触动动犹静,神舒体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能力,也是体认境识泯显的最佳方法,俗语常言,练的是拳,学的是法,如何依法修炼,才是吾人所要追寻的实践的功夫。无师面授入门难,功夫无息法自修,才、侣、法、地,是修炼必备四大要件,缺一不可。

三.太极拳的性理根源

易传云: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道之落实于人乃为一生命的实存之道,生命力之展展乃形之于人的肢体运动而彰显,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名义即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此中义函着,太极自身的由来与其本身的天性,及其化生活动存有的数象性征。宇宙万象之对以化生,起于其有「原始」的「原素」,西方哲学指其名为无限,在太极拳论则名之为无极,无论其名所指为何,其化生宇宙现象,于境则无限,于时则无穷,是其自身,必无际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且无分量可得而测,不过也不能思考它是「无无」的「绝对无」。相反的势必认定它是「不显其质而混沌潜存其性的相对空无」。因为它是一切观念之底基的可理解的质料,称之为「容中有个空不空」者。无极于作用到化生宇宙万象的「杂多」之间,存有其一宗的「统一性」,那就是混沌的潜存「阴」与「阳」两种相反的性能于对立稳静,而又永恒的潜在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相对活动,所谓「太一」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所谓「一气混元」,也正是无极化生宇宙万象的开端,这也是太极的前身,以及其阴阳相对活动的本身天性,所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指的意思。混沌潜存着阴与阳两种性能的那一气混元的太一,动将起来即分显出太极的阴阳两种性能的相对活动,「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就是其化生活动状况;而且显现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以时空中的内容。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道在此化生活动中,因而造就了「宇宙万象」,而太极拳的一切象征,也自然涵容于其中了,形之以外者乃是拳式的运动依其理法而成为一套太极拳的肢体运动的形象。

四.太极拳作用于人生的价值

太极拳是通过体验而涵化于生命之中,落实于生活场域,毫不勉强,又无缘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慈祥而笃实的生活化的太极,在这种生活化的太极拳的直养,陶铸下,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人拳合一,松透自然,达化无碍,充实而有光辉,屈伸开合出入自得。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极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可以说太极拳之心学本源是必须溯源于太极的宇宙观为根源,以三极征见的立人之极为归依,性理思想为轨持的。太极拳绝非仅是一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艺,而是要成为一门学问去探究的,而此学问又必须在「生活化」的存在体验中获得,经由身体力行的工夫通过正、知、觉、会、通、神、明、归、藏而直指太极本源的一种拳术运动与太极道化的修炼,经由太极拳的修炼使生命涵化入道,藏器归源须经过九层境界的实践进路,这种直指本源的实践工夫必须建立在一种觉知的心灵上,遇事逐物,盘架串拳,皆有所省发,观初上的叶芽,出土的嫩草,老干上的新枝,在生命的转化中,皆有豁然开朗,心神领会之了然于心的敏锐之觉,知觉运动的工夫乃是具体的,存在于内心的一种生命感应,所谓即触即觉,即疑即觉,即感即觉。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主客合一因而能感通无碍,并能听之于心,听之于气的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注12)的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气一体的拳术。修练太极拳是以阴阳为理,刚柔为用,仁义成行的太极人生观。此人生观是将太极的一切视为吾心之全体大用,吾心之全体大用乃是秉此理法而充周遍在;生活场域的任何具体之事物皆依此根源---太极而出,太极心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太极;换言之,任何事物的运化都依持于此存有(太极)此存有(太极)是即存有即活动的开展与朗现。而知觉运动的觉知即能通过此太极拳的实修而作用于人体,由身心主体之符应而契入于太极之道,并且由此太极(道)之契入而朗现。此太极拳之称为太极拳,乃符应于太极之理而名之实,非虚有其名的安个太极而假借,以掩人耳目。太极拳的正功正法非依书文口诵,而是学必到心斋的真知真觉,由内心之体察详审而入于生命之中的一种体验,从「体验之」的觉化以至于验之于体的知「道」是一真实不虚的生命过程,体验是透过生活体验感知所及,心有所觉,身有所知,而回返于生命的自身,此活动则是验之于体,当其回返于生命之自身则使得其所涉及之生活感知体验,而能落实则各有所安,各复其位,即所谓以体验之。验之于体,以体验之。是一个圆圈的辩证,在辩证中不断的升进、体验成为生命主体的转化。在升进的转化上,吾人内心产生一自觉的体悟,此自觉的体悟,人的生命动力变出了自信的强烈意志,此强烈的意志,使人超拔出俗聚气的张力,唤醒了真实生命的本真,建立真正的自我的肯认。由小体的己而通极于大体的我,自我的肯认,自信的建立,为己之学,乃如孟子所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念自觉,逆觉而上,修身以俟之,乃凭借身之修而使复归于己,由己所生之信心,而豁显出无限的道心,使纷纷扰攘的俗情世间,一念觉而显理法世界。一念不觉则落于俗情世间;一念觉则超升于理法世界。心念当下则构成了心灵主体与心念聚气的张力关连,此张力即矛盾又统一,如此形成了人生命的动力。同时显现了生命的艰难困境与崇高的超升理境,太极拳的修练,正是克服困境与不断往上超拔的实修之法。

知觉运动从肢体的神经感觉进而行之于心的心觉(识觉),最后行之于气的太虚之寂感而至心有令神有觉;正如庄子所揭示:听之于耳,听之于心,以至于听之于气。太极拳的知觉运动,最后乃是纯以神行的一种道化的运动。由太极拳入于道的修练,最讲究的是知行合一的真实体证,由太极本心出发,而具体实践的实学,实修,故名之曰:〝太极生活化,而至生活太极化,直接化入生命的根底,使生命与道合而为一,成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所谓君子拳也〞。如能如此,则整个生命即能生化活化,亦为太极道化的一种朗现,开展,故能终日不倦,夜亦不困,早起精神愈发炯然,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吾名之为生命壮自然,达德光宇宙。

总而言之,太极拳起式的实践功夫是摄持于本心的知觉运动,通极于道体的道化人生,从太极拳起式到太极拳的整体修炼它的作用效能是扩及于生活场域的事物之上的。这种实践方式是必须与整个生活脉络合融为一,是一种全体大用之拳。

收式

收式的“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套路将要结束了,通过最后几个动作,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说,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辈们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而产生一个飞跃。这就如同在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万多元。打太极拳不注意“收式”,就象农民种田,只管耕种,而不精心收藏,既使庄稼长得再好,也只能落个丰产不丰收,而徒劳无益。有人练拳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功夫仍不见长进,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条可能就在于他忽视了“收藏”这个环节,盘架子没有认真做好收式。

练太极拳应该特别重视收式,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太极大师王培生先生讲授吴式太极拳时说过,收式有“通三田,开三关’’的独特的功能。对于治病强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是由第九个拦雀尾变单鞭而收式的,太极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闭变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论打哪个套路,还是练习单式,最后收式时都是身体半蹲,两手胸前相接两脚靠拢,而后两掌下合,太极还原。本文以太极拳三十七式为例,把“收式”最后几个动作分解说朋如下:

一、双手相接巧收场。抱虎归山一式两足靠拢,两臂于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后,想两肘同时松动,向左右平分,两掌随之渐分渐落,两掌落到胸前时,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从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处,手指相接的同时,双膝微曲,收小腹气沉丹田。

二、太极还原把气藏。其动作的意念活动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竖脊立顶开三关。想两脚松力,两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节节贯通,立项,身体自然直立,立身同时意想体内真气由丹田到会阴,绕过尾闾关,沿脊柱上升,通过夹脊关到大椎,达玉枕。这时两眼内视玉枕,以神迎气,以神领气,使真气冲过玉枕关上达昆仑顶(.百合)而进入上丹田。

第二步:双手下行“通三田“。气由上丹田,顺面部下行到两唇,这时两唇及周围皮肉有微微跳动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气过承浆沿十二重楼(气管)达膻中,进入中丹田。这时全身气血融和轻松愉快,精神焕发。继之松肩、松肘、松腕,双手沿胸前下行,过脐之后分开下按,落在两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与双手下行的同时,真气下行进入下丹田。

第三步:气贯双足返丹田。气在下丹田后,稍捎沉静,停顿一下,静静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后意想会阴,再想双足涌泉,气由下丹田到会阴,分两股沿大腿内侧直达涌泉,两足有热感,而后依次达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脚面,脚面有变厚微胀之感。气过解溪绕过外踝骨,沿双腿外侧直达会阴,过尾闾,到命门,由命门到神阙,最后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点按风市把气藏。想大棱穴,双手放松,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气感,两掌捂于大腿两侧,中指尖正好点按在风市穴上。大腿感到两掌热乎乎的,如不热双手便离开大腿再捂,直到有热感为止。这时意想把这股热流收到会阴,而后由小循环路线过尾闾,到命门到神阙最后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松收功毕。气收到下丹田之后,全身放松,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脚后根上坐,再想膝盖上天直立,最后松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动),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动),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动),松胯(想想环跳但胯不动),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动),松脚腕(想想左脚腕、想想右脚腕,反复地想脚腕,想着想着脚有动意,此时则可轻松自由地走动了,至此收功完毕。

有几个动作要从功理上作一些说明:

一、收式为什麽要双手中指、食指、大指相接?这是由人体的自然结构决定的。王老师把人体比作一部汽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属心包经,它在人体中是供血的送能量的,两手中指一接阴阳相合,就如汽车断了油门。食指尖的商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这是管运化的,两手食指一接如汽车制动踩了闸,大指尖的少商属手太阴肺经,它是管呼吸的,两手大指一接如同关上了发动机的风门断了氧气,一部汽车断了油、关了风、踩了闸,它自然就会停下了。

二、为什麽两眼要内视一下玉枕穴?这是根据中华气功理论设计的意念,气功上讲通督脉必须冲开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真气通过这三关的情况不同,过尾闾关是绕道上行,如山羊上山,古人把它比喻为羊车,过夹脊要迅速通过,如鹿奔跑,则叫它鹿车,通过玉枕关最困难,要费大力,如牛拉车,则叫牛车,真气到玉枕不易通过,要用眼神助它一力,所以,两眼内视玉枕,是用神去迎接真气又以神领气,使其冲过玉枕关。

三、手掌为什麽要捂在大腿两侧,中指尖点接风市穴?这是藏气又治病的动作。人体受风寒侵害后,各种风如物资集聚于市场上一样,聚集在大腿外侧的风市穴,这就是穴位名称的来历。古人说人有三十六种风,如婴儿的四六风、鸡爪风,有各种风湿等等,中冲穴点风市能冲散各种风的市场,排除各种风症。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但效果却很神的气功点穴法。两手于体侧自然下垂,手掌捂大腿,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则正好落在风市穴上,所以这个动作又具有排风湿的作用。有些人打太极拳不知不觉地关节炎等风湿症就消失了。

王培生老师,传授的收功法,功理透彻明白,动作设计科学,传授火侯精妙入微。只要我们严格认真地去实践:日积月累功夫自然见长,开三关、通三田打通任督二脉叫小周天就通了,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叫大周天。

常言道“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大周天一通便能做到天人合一而进入高层次的气功境界。王老师曾半开玩笑说“大周天一通,那时你就不是人了”,这并非骂你,是说你不是平常的凡人,而成了罗汉体、金刚身,你就成了活神仙了。

以上讲的是太极拳收式的功理功法。这些动作乃是入门初学的有形有意的东西。要坚持修炼,逐步达到连绵不断又流畅自然,进而再达到无形无意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数年,乃至于十数年的纯功方可登上太极之顶峰。太极拳与返还功

返还功是古老的健身法,又名却老尤。常练此功能增强体质,改善人的衰退老化状态,使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它具有无穷的潜能,可以增进内功的源地。故历代武士颇有练此功者。

提肾阴,又叫“提睾功”、“会阴升降法”、“提肛缩阴”、“纯阳子兜肾功”等。提肾阴可治疗多种疾病,如,肾脏系疾患、遗精、早泄、血尿、前列腺肥大、疝气以及妇科疾病,肾下垂、胃下垂,尤以性功能减退,各种媒体、电视台、专科医院,都重点推广此法,也是近年公认的有效功法。

提肾阴不但能强身治病,也是内丹功的修炼法之一,能促进太极拳循经周天的修恃,是“练精化气”命修之基地。

功法介绍如下:

两足与肩同宽,膝盖维曲,站立宁神。两手由下往上抄,掌心朝上,两手中指相对,如托物状。缓缓吸气,吸气时舌抵上腭,两手随势上托提气。意念由涌泉穴拔气上提,经两足内侧至阴廉,复会阴,将会阴元气上提入腹,至气海,下脘即可。

自涌泉至下脘,吸二分之一的气(不要吸足),接着,慢慢吐气,同时将舌放平两手掌翻转,中指相对,掌心皆朝下,随着降气下推,只吐四分之一。足趾要抓地,以逆式呼吸法。吸气时收腹,提会阴。用意将气由涌泉、经足内踝直提至会阴入腹,由下丹田上至中脘,入膻中。两手掌亦随之提到膻中。身体要前倾三十度。练时要通过意念来带动气的运动。初练时,只可引气至中脘或鸠尾。待功夫纯熟了,可拉至膻中或天突,甚至可拉到百会穴。初练时,切不可勉强,以防冲气出弊。

继之,再反掌。渐渐下推,气由膻中逐节下送至涌泉穴。意念之气由涌泉穴入地,吐一口气。吐气时,足趾放松。

练功说明:

睾丸升降分两次运气法。第一次吸气二分之一,呼气只吐四分之一,不吸足,不呼完,吐纳留有余地。在第二次呼吸法时,加强了气流量,收腹、提肛、提会阴、提膀胱、提睾丸。足趾抓地,加强了以意引气。提睾运气法主要是第二次的深呼吸,因为连续性的强提会感到乏力。所以第一次的升降、呼吸,既要缓和,又要松弛,精神上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为再次的体睾运气做好准备。一松一驰,相互协调。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提睾功”了。

练公要领:

(一)腹提

除上述说明的练功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几点:提省睾丸的作用不在于呼吸上用劲,而是有赖于腹吸,通过腹部的收缩、提吸,同时使会阴随吸上提,阴囊、睾丸以及生殖器皆上提。有些人在练此功时,用力吸气,这样容易引起胸闷不舒。所以说呼吸还是要匀调,不可勉强。要以小腹牵引提吸,使整个会阴部位皆处于紧收状态。

(二)吊裆

吊裆是提升阴囊的关键,“吊裆”需要收臀、提肛、提阴囊;两膝盖、大腿向外撇,使裆撑圆,形成会阴部的肌肉绷紧,阴囊上提,再以腹吸提气睾丸就能逐渐上升。膝盖、大腿外撇时,两足与肩同宽,足尖微向内扣,足趾抓地,这样裆就吊起。“裆”即是两大腿根之间,是在两胯间的会阴部位,胯根开,裆即随之吊起;会阴、阴囊、生殖器同时吊起,这样就有利于提升睾丸。呼气时,腹部隆起,膝盖复正,裆就自然松下来,形成了尖裆,也叫人字形裆。这样阴囊、会阴、生殖器也就松弛下来了。由于上述的一紧一驰,睾丸也随之升降。

(三)阴囊搓擦法

阴囊搓擦是“提睾丸”的辅助动作,但相当重要。其方法是以手心搓擦阴囊,一手将阴茎上翻,并将两只睾丸推向上面腹股沟内;再以另一手掌心轻轻上下搓擦36次。擦毕,两手交换,以微热为度,每次擦5分钟到10分钟,不要太重,当心擦破囊皮。

经常连提睾丸运气法的人,可是阴囊缩小,有如小孩之阴囊,紧裹睾丸,随呼吸而起伏,稍用暗劲上提,睾丸自能升入腹股沟。

提睾丸运气通任督法:

本法是在“提睾功”的基础上,运气走通任督二脉。练法和要求全部与“提睾功”相似,只是运气的方法有所变换。

宁神站立。两手仍由下向上抄起。意识由涌泉穴拔气上提,经足内侧至阴廉,复会阴,将会阴之元气引督脉而上,由尾闾、长强至命门穴。(呼吸法与提睾功相同)第一次吸气至命门,呼气时仍至涌泉穴。第二次吸气一半至命门,再吸时,由命门至上夹脊,经大椎、玉枕至百会,呼气时,由百会前隐至印堂,上鹊桥循咽喉至膻中,复丹田逐节下送至涌泉。

提睾功的作用:

能提高脏腑的生理功能,起到固肾益气、壮阳补精之作用。故久练此功者,必然体力充沛,精足神旺。

提睾功可治疗多种疾患,尤其对肾脏疾患,效果明显,对肾结、腰痛、遗精、早泄、阳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膀胱炎以及神经衰弱等疾患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一)选择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处练功。方位东南为佳。

(二)坚持天天锻炼。每天早晚二次,中间可增加一二次。初练时每次三、五分钟,以后可增至每次十到二十分钟。

(三)身体衰弱、元气不足者,睾丸不易升降如意,当以治病强身为主,不可强求。如真气冲盛、精足神旺者,尚不能提动睾丸时,可多做阴囊搓擦法,如有条件做搓擦法后再练提睾功,效果更着。

(四)本功法同样适合女士练,可起到除病强身的作用。提气时,同样收肛、提会阴以及生殖器。

(五)如练功后,睾丸尚在腹股沟稽留,一时降不下而有胀感时,可用两手轻拍小腿,则睾丸自然能下潜。

(六)饭后半小时内,禁止练功。

(七)必须节制性生活。

太极拳“提肾阴“增功体悟

余练返还功几十年,尤其对“提睾功”颇有心得,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站、坐、卧都能练,尤其配合太极拳练,得心应手,循经悟道,其功效尤为显着。“提睾功”是藏性之关所,命修之主要部位,所以凡修性养精者,必须重视这个海底轮、关窍的修炼。

我对提阴肾的体会,从刚开始有序的复杂的规范的动作,逐渐转变为无动作,没有条条框框的无为修恃,只要掌握要领,可以不拘时间、地点、方式,其关键是什么呢?首先是“腹提”,用暗劲提起睾丸、阴囊以及会阴部。我们平时对收肛的感觉比较明显,就是把肛门提起收缩,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然后将会阴部以及前阴同时提起,刚开始感觉不明显,需要配合一系列的动作,还要开胯、腹提,尾闾向前抄起,再用暗劲提起,则男性其睾丸和阴囊有明显向上的收缩感,睾丸紧贴腹股沟。大凡老年人的阴囊和睾丸,随着年龄的增高,体质的下降,其睾丸与阴囊也随之下垂。而练“返还功”有素者,虽年迈而能保持青年人的睾丸,其体力也相当健壮。

在太极拳推手时,我们也使用“提阴肾”,睾丸收起紧贴或潜入腹股沟,会阴收缩提起,这样就能使全身轻松而灵活,适变而灵动,这里是太极的“坤”地,是海底轮,是练精化气之发源地,又是能量蓄劲的动力。

如果说一个练功者,练得大腹肚皮,虽然看上去重心稳,其实是呆滞的,失于灵变,绝对不是一个竞技高手,也不是健康身体的象征。所以在练太极拳时,必须收腹体肛,动作配合腹式呼吸,也就是丹田呼吸,吸气时会阴提起,睾丸紧贴腹沟,练到相当成熟时,你会感觉到会阴座轮发热,这就是我们讲的海底发动,是练精化气的过程。学练“提肾阴”应当循序渐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掌握了循经周天,则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动作的正确与否,从有为的锻炼方式进入到无维修恃。

古代的养生书籍中也颇有提起此种练法,但大多简单使学者无从着手。我于80年代曾传教过许多“返还功”学者,大多在治疗期间颇有信心,待康复后也随之而丢掉。我曾经练过许多功法,也是有随练随丢的习惯。老师说功夫要连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练在口上,而是像太极拳要领一样,掌握得绝对正确。太极拳的要领主要有“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我们刚开始学习时,经常会顾此失彼,觉得非常难学,但一旦掌握了技巧,就会很自然地遵循这个法规,无需担心动作的正确,这对练太极拳来讲人人都会知道,这些要领自然会合上节拍。还有诸如“舌抵上腭”,凡练内家拳以及丹功修练者,都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似乎主动地养成了一种良性习惯。但是有些人并不重视,主要还是不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在练功时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习惯,只要进入“功态”自然就会“舌抵上腭”,即使在睡梦中有时也会进入“功态”,舌头自然会不自主地抵着上腭,又名“搭鹊桥”,所谓:“引天河水于上腭,精神沟通任督两脉”,大凡练功有素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提阴肾(提睾功)在初级学练阶段,必须循序渐进,练至相当程度,睾丸自能上升抵耻骨,阴囊收缩,并借助于按掌、搓擦其效更显。如此慢慢精熟后,稍用暗劲一提,会阴部收紧,睾丸就很轻松地上提入腹股沟。所以我们在行、坐、卧、立都能提肾阴,有时碰到紧急的特殊情况,或与人竞技,与人推手,都会不自觉地受会阴、提睾丸、舌抵上腭。就如练太极拳掌握要领那么自然。

经常修连提肾阴(提睾功)者,对身体的健壮,内功的增进都非常重要。尤其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大凡健康的儿童,阴囊紧缩,而体质差的儿童,阴囊就会松弛,即使生病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太极拳是高级的内功修恃,结合《道生返还功》之提肾阴,它将发挥劲源的潜能,也是开发生命真元之性地,且可忽哉。

如果觉得《太极内劲大泄密太极拳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