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哈佛书简】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

【哈佛书简】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

时间:2019-03-08 07:50:39

相关推荐

【哈佛书简】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

“美国人吃肉也吃得多,吃奶也吃得多,几乎各方面营养都跟得上。” 周淑珍是江西省“万猪”养殖场的一名退休职工。在厨房里,她一边准备饭菜,一边对着简艺的镜头说,“我觉得外国佬,他们的体型好壮,他们有弹力,跳得好高。”

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

作者 | 赵玮雯

有着周淑珍这样想法的中国人开始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饮食文化当作追求的目标。中国甚至整个亚洲都在“全盘西化”自己的饮食结构,肉类消耗急速增长。《何以为食》这部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了变化中的普通中国人的饮食变化,以及庞大的肉类消耗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如果是光我们吉水县,就像我这种大型养殖场,还可以增加十个都供应不了(市场所需的全部猪肉)。”王荣华在纪录片《何以为食?》中说。在江西省吉水县,这位投资猪禽养殖场的年轻老板,正在家乡扩建着他的养猪厂。

3月19日,米亚·麦克唐娜带着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简艺的纪录短片《何以为食?》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举行了一场放映讨论会。参与讨论的还有塔夫茨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亚历克斯·布兰切特。

麦克唐娜在正式创立了公益政策行动智库Brighter Green,该组织在出品了简艺的这部纪录短片。

工业化养殖、畜牧业全球化、气候变化以及食品政策等议题一直是这一组织的研究方向。从美国“进口”的饮食结构使得亚洲地区的肉类消费急速增长,而这部纪录片则将中国肉类消费的迅速膨胀所产生的影响带到了聚光灯下。

日趋“西化”的饮食结构

“美国人吃肉也吃得多,吃奶也吃得多,几乎各方面营养都跟得上。”周淑珍是江西省“万猪”养殖场的一名退休职工。在厨房里,她一边准备饭菜,一边对着简艺的镜头说,“我觉得外国佬,他们的体型好壮,他们有弹力,跳得好高。”

有着周淑珍这样想法的中国人开始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饮食文化,作为了一种健康的象征。麦克唐娜说,在食品掺假、三聚氰胺牛奶,以及瘦肉精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许多忧心忡忡的中国人开始依赖西方食物和进口食品,“因为它们开始变成了健康和安全的象征,而这些食物中就包括美国的快餐食品”。

近些年,中国人对于西方饮食结构的推崇使得中国的食品供应结构很快发生了变化。

根据Brighter Green于修改再版的政策简报《应对之术:中国工业化养殖带来的挑战》(下文称《应对之术》),中国13亿人口每年大约要消耗肉类1570磅(约712公斤),相当于美国年消费量的两倍多。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猪肉消费增长了一倍,达到了每年920亿磅(约417亿公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肉类消费总量已经翻了两番,人均消费水平则相当于美国消费水平的一半。

虽然并没有达到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决定,中国人的饮食选择已经不是只属于中国人的问题。

“鉴于中国之大,哪怕肉类或乳制品消费量的小幅增长也会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广泛影响……中国人吃什么,中国如何生产食物,正在日益影响着的不仅是中国,还有整个世界。”Brighter Green在短片《中国的肉类消费》中说。

▲《何以为食?》聚焦中国快速增长的肉类消耗,用半个小时的纪录短片探讨这样的现状所带来的影响。图片为《何以为食?》中的画面。图片来源:Brighter Green

根据工信部修订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牛奶生产国,美国位列第二。第一名,则是印度。

这些年里,被西方饮食方式深深影响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麦克唐娜在讨论会上说,印度、柬埔寨,和越南,在这些历史上并没有长期大量食用肉类与乳制品的国家,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正在发生急速转变。

Brighter Green在《亚洲乳制品体系的工业化》一文中提到,和印度一样都没有悠久的牛奶消费历史,越南正在建设一家巨型乳制品工业化规模养殖场(CAFO)。在投产之后,这座拥有140万头奶牛的“奶牛工厂”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工业化养殖场。

庞大的肉类消耗背后……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麦克唐娜说。“因为,它触及了很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动物权益,和公共卫生等等。”

而动物食品的大量消耗与环境问题的直接联系是什么?

《应对之术》中提到,家畜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

以二氧化碳为例,饲养肉类食品动物的设施中使用的化石燃料,鲜活动物运输到屠宰场或者出口到其他国家,以及运输已宰杀的动物到各类市场,这些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饲养家畜所用的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也有显著的二氧化碳排量。此外,整个过程中还会排放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

不仅仅是温室气体,化学农药和动物废物对水资源也产生了严重污染。

“公布的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水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农业废水排放竟高达1320万吨。”Brighter Green在《应对之术》中说。

除此之外,畜牧业中大部分动物食用的饲料都是谷物混合物,种植谷物就需要施用大量化肥。

▲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何以为食?》纪录片的放映讨论会中,米亚·麦克唐娜分享了Brighter Green在工业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中提到,由于长期过度施用化肥,土壤的化肥利用率显著降低。20世纪60年代,中国施用1公斤化肥可以生产70多公斤粮食。而,同样重量的化肥能生产的粮食已不足20公斤。

化肥增产作用的显著降低和人们对于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在加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

中国的猪肉消耗,在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在世界上的更多地方留下了痕迹。

“在很多数据资料中都显示,中国正在逐年增加大豆和谷物的进口量,”麦克唐娜说,“这些大豆和谷物,绝大多数都是用来满足牲口饲养需求的。比如玉米就是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

巴西农业部部长安东尼奥·安德拉德在曾表示,巴西每年生产的约8000万吨大豆中,约有一半是出口中国的。而,中巴就中国进口巴西玉米达成的检疫协定又为巴西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玉米提供了便利。

在福布斯中文网的一篇报道中,地球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珍妮特·拉森提到,由于大豆种植年产量难以提高,大豆需求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土地必须转而种植豆科植物。

“中国对于大豆的需求间接地破坏了供应国本身的生态多样性,”麦克唐娜说,“因为大豆的工业化生产,化肥原料等废弃物又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污染。”

即使不是直接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也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被中国庞大的肉类消耗所影响。

“虽然不直接向中国大陆出口大豆,但是巴拉圭向巴西、阿根廷等地区供应大豆,并向中国香港供应大豆和牛肉,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大豆也可能会流入中国大陆,”她说。“而巴拉圭现在是世界上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你可以直接把这个结果和大豆联系起来。而这些大豆并不是用来制作豆制品的,它们都被用作了饲料。”

乳制品的影响范围虽然不及肉类食品,但它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麦克唐娜列举了几个数字。在工业化养殖的养殖场中,一头猪大概能活6个月,一头奶牛则可以活到5年左右。相比起食用牛,那些重达1200磅(约544公斤)甚至2000磅(约907公斤)的奶牛的体积要大得多,因此它们耗费的资源也就更多,其中包括大量的粮食饲料,相应的水资源,以及饲养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

“牛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所以如果我们用‘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个词来描述的话,牛类(的生态足迹)是最多的。”她说。一种生物行为占用的生态资源越多,其生态足迹也就越多。

不仅是中国或者亚洲,即使在工业化养殖历史更久的美国,问题依然严峻。

在发布的一份长篇报告中,美国皮尤工业化农场畜牧业委员会对美国工业化养殖的各类社会影响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现在的中国一样,工业化养殖所产生的动物粪便污染了河流和海水资源,影响了空气质量;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产生了抗性细菌;而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养殖的转型也为从事传统农业的美国人带来了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因为集约化养殖,动物的生活质量再一次降低,于是动物权益的讨论也愈演愈烈。

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

美国居高不下的过度肥胖率、糖尿病和心脏病发病率,虽然不能与倚重肉类和乳制品摄入的饮食结构完全划上等号,“但是我们这样的吃法绝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她说。

在开始同样依赖肉类食品,并推行工业化养殖的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应对之术》中提到,1996年到,中国人从脂肪中摄取的热量在人均饮食的比例中上升了10%。一项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体重超重。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

人们开始思考,国民健康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出了问题?

记录中国的工业化养殖之外,《何以为食?》的许多篇幅都聚焦于素食主义者,这样的编排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如果中国要降低肉类与乳制品消耗,摄入更多的果蔬类食物就成了不二之选。

读了的联合国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并了解了牲畜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重要性之后,余力在北京开了一家蔬食餐厅“维根小屋”。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都不会愿意接受说,我们回到三十年前的生活方式,”余力在《何以为食?》中说,“我们的重点是说,当我们现在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我们有很多物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选择。”

如果觉得《【哈佛书简】减少肉食消耗中国人吃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