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为什么中药乌梅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 胰岛功能 炎症有关】

【为什么中药乌梅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 胰岛功能 炎症有关】

时间:2019-08-15 23:43:08

相关推荐

【为什么中药乌梅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 胰岛功能 炎症有关】

期刊:《江西中医药大学》

文章名称:乌梅丸调节肠道菌群对2型糖尿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变化调节TLRs/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探讨乌梅丸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胰岛素及炎性因子等的调控作用。

研究方法:

以60只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随机原则抽选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给予高糖高脂乳剂饲养8周,小剂量腹腔注射STZ(35 mg/kg)建立T2DM模型,血糖大于11.10 mmol/L即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即模型组、二甲双胍组(ig200 mg/kg)、乌梅丸高剂量组(ig20 g/kg)、乌梅丸中剂量组(ig10 g/kg)、乌梅丸低剂量组(ig5 g/kg),每组10只。

研究结果:

1.大鼠一般观察及体重监测:正常组大鼠精神活跃,活动正常,毛色洁白光亮,饮食饮水正常,体重呈稳态上升;高糖高脂乳剂饮食大鼠出现毛色发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注射STZ后,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体重减轻(P<0.01);用药四周后,乌梅丸组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症状逐渐缓解,体重下降趋势较模型组趋缓,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

2.血糖及胰岛素检测结果:造模前大鼠空腹血糖均属于正常范围,造模后大鼠血糖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二甲双胍组、乌梅丸各剂量组血糖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用药四周检测血清胰岛素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S水平明显降低,乌梅丸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INS水平较模型组均升高(P<0.01)。

3.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物种分析结果:正常组特有的OTU数目大于模型组,乌梅丸中、低剂量组与正常组OTU相似度高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模型组拟杆菌门数量较正常组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高、中、低剂量组拟杆菌门数量均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厚壁菌门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高、中剂量组厚壁菌门增加;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变形菌门丰度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高、低剂量组变形菌门丰度增加,二甲双胍组、乌梅丸中剂量组变形菌门较模型组数量减少。模型组和乌梅丸高剂量组检测样品中未有TM7菌门出现,正常组、二甲双胍组、乌梅丸中、低剂量组均检测出TM7菌门。

4.结肠组织中TLR-4、NF-κB p65的蛋白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高、中、低组及二甲双胍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5.血清中大鼠LPS、TNF-α、IL-10表达的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LPS、TNF-α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高、中、低各剂量组血清LPS、TNF-α水平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中剂量组血清IL-10水平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乌梅丸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IL-10水平增加(P<0.05)。

6.胰腺组织病理改变:正常大鼠的胰腺HE染色结果可见其中胰岛的数量丰富,形状有规则,胰岛细胞的界限清晰,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数量减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等病理学改变;乌梅丸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改善明显。

研究结论:

乌梅丸各剂量组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行为、体重和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均产生明显的恢复作用,并且可以改善胰腺病理损伤,乌梅丸可能是通过对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物种丰度的调节作用,而起到降低模型鼠LPS水平,降低NF-κB p65及TLR-4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炎性因子TNF-α,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生成,控制慢性低度性炎症的发生,从而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目的。

因此,很多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其实也是通过肠道菌群在起作用,中药对症治疗2型糖尿病有其理论基础与效果的,可以对症临床使用。

如果觉得《【为什么中药乌梅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 胰岛功能 炎症有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