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1958年 李讷同时做俩手术 伤口感染 毛主席用古诗勉励女儿

1958年 李讷同时做俩手术 伤口感染 毛主席用古诗勉励女儿

时间:2021-03-31 06:27:00

相关推荐

1958年 李讷同时做俩手术 伤口感染 毛主席用古诗勉励女儿

为了革命,毛主席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他将满腔心血都奉献给了革命,于亲情上却不得不有所亏欠。

正如贺子珍将在长征途中所生的一个女儿送人后,毛主席说的那样:“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

毛主席的孩子中,为人熟知的有四人,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讷。

其实,除了这四个外,毛主席还有六个孩子,只不过这六个孩子要么失踪,要么送人,要么夭折,有的毛主席甚至都没有见过一面,这里可以具体看一下:

毛泽东的第三个孩子毛岸龙,生于1927年4月,母亲是杨开慧,毛岸龙和毛泽东的缘分只有四个月,之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继而南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毛岸龙在杨开慧遇害之后被送往上海,不久去世(也有一说是失踪了)。

毛泽东的第四个孩子是女孩,生于1929年3月,母亲是贺子珍,当时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正往赣南前进,战斗不断,孩子刚出生就被送给了别人。

毛泽东的第五个孩子毛岸红,小名毛毛,生于1932年11月,长征开始之后,毛泽东和贺子珍将毛毛留给毛泽覃和贺怡照料,毛泽覃怕孩子跟着自己会遭遇不测,遂将他寄养在别人家中。

这本来是保护了孩子,但随着不久后毛泽覃的牺牲,没有人知道毛毛在哪里(有种说法认为建国后毛毛找到了),连贺怡也不知道。

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是个早产儿,贺子珍怀着孕从瑞金转移,途中早产,孩子夭折。

毛泽东的第七个孩子是个女孩,生于1935年的2月,贺子珍长征途中所生,生下来之后送人。

毛泽东的第九个孩子是个男孩,是贺子珍去苏联之后所生,生下来十个月就夭折了,毛泽东并没有见到这个孩子,倒是毛岸英和毛岸青曾和这个孩子有过不少接触。

毛泽东也是一个父亲,这么多孩子的离去,他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只不过再痛苦,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也不得不做出选择,为了全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舍小家而成就大家。

当然,对于有幸活下来的孩子,毛主席对他们爱同全天下的父亲一样,爱得深沉且长远。

他是慈父也是严父,他不求孩子有多大的出息,但必须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为此,他在百忙之中总会抽出时间来关心和指导子女的成长。

这里可以通过一件事来说明毛主席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

1958年初(农历1957年的腊月),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腹痛难忍,还伴随着恶心、呕吐,无法继续去学校上学,经过检查是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入院治疗。

李讷自小身体素质就不是很好,毛泽东想过很多办法增强她的身体素质,但收效甚微,所以李讷是医院的常客,往常,李讷生病治疗的事情都是其母江青在负责,毕竟毛泽东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日理万机,是新中国的掌舵者,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管家里的事情。

不过他向来是有规定的,那就是为了不让李讷住院被特殊对待,住院的时候都不能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为此,李讷住院有一个名字是“沈娟”,对应的就是毛主席身边保卫人员沈同。

不光是李讷,就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也是一样,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毛主席都会特意叮嘱他们:“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儿子”、“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

毛主席是希望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不能因为是毛主席的子女就接受特殊的对待。

不得不说,能说到并做到这一点,需要相当的魄力和远见,毛主席不愧是伟人。

本来李讷得了急性阑尾炎之后,还是江青负责的,但当时江青在广东,无法赶回北京,因此毛主席就抽出时间来安排这件事,当然,他自己是不会出面的,还是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带着李讷到北京医院就医,不过李讷的情况比较特殊。

单纯的一个阑尾炎手术并不算是一个特别大的手术,但李讷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打针,哭闹得比较厉害,所以针头断在了肉里。

李讷同时做两个手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自然不敢做主,所以这件事必须请示毛主席,毛主席在认真看了医院的检查报告和治疗方案后同意了这种治疗方案。

不过在具体的手术中却发生了意外,原本阑尾炎手术是进行得很顺利的,但在后续取针头的时候,才发现针头已经移动,不在原先的位置了。

医生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那个针头,所以后续,医生们不得不将李讷抬到了X光透视室,通过透视来寻找针头,这样,针头很快就找到了,再取针也比较简单。

然而这个手术是在无菌环境下完成的,这样一折腾,反而引起伤口的感染,李讷发起了高烧。

李讷高烧不退这件事,毛主席没有想到,医生们也没有想到。

不过好在医生赶紧采取了降温措施,稳定住了李讷的病情,同时他们也立刻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让毛主席对李讷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同时远在广东的江青也打来电话关心李讷的病情,毛主席也实在不放心李讷的情况,为了对李讷的病情有个真正的了解,毛主席提前一天处理公务,忙得通宵未睡。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让小员将院长计苏华、主治大夫王力耕和内科大夫吴洁找来,开了一个简单的会议。大家就李讷的病情和后续的治疗对毛主席做了一个简明的说明。

在医生的专业介绍下,毛主席知道李讷的病情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发烧也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已经控制住。

毛主席吃了一颗定心丸,心才稍稍安定下来,然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快中午的时候,毛主席感觉实在是太累了,就准备午睡一会,他吃了几片安眠药之后,躺下来休息。

然而即便是很累,也吃了安眠药,但毛主席闭上眼睛,还是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医院里的李讷。

毛主席对李讷的感情应该是最深的,李讷出生于1940年,当时的毛主席已经47岁,纵然他此前已经有了九个孩子,但送人的送人、夭折的夭折、在苏联的在苏联,因为战争的原因,没有一个孩子陪在他的身边。

只有小李讷生下来之后一直陪在毛主席的身边,也只有她享受到了完完整整的父爱和母爱。毛岸英和毛岸青在1927年就和毛泽东分开,在上海流浪了六年,然后被转移到了苏联。

毛岸英1946年毕业之后才回国到了延安参加劳动,与毛主席团聚,而毛岸青直到1947年才回国到了哈尔滨,1949年才回到毛主席的身边,兄弟俩与毛主席分开的时间有左右。

而李敏则在1940年被送到苏联与贺子珍团聚,后来和毛岸青一起在1949年回到了毛主席的身边,李敏与毛主席分开也有十年之久。

只有李讷出生最晚,当时毛主席虽然依旧忙着革命,但他毕竟对中国的革命已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前进步骤,虽然环境依旧恶劣,但却与前些年的动荡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李讷出生后得以安全留在毛主席身边,享受到了满满的父爱。

她甚至在九岁之前独享了毛主席的父爱,当然,她的存在也慰藉了毛主席,也因此,毛主席格外疼爱李讷,两人之间的感情格外的深。毛主席只要有时间,就陪李讷玩,更是关心李讷的学习和成长。

此次,李讷住院,江青又不在身边,毛主席格外的关心,但毕竟是国家主席,又不能直接去医院看望女儿,况且他也没有时间去看望女儿,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终于还是起床,坐到办公桌前给李讷写了一封信: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尝尝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养十几天,又陪伴妈妈。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署名是爸爸,时间是二月三日上午十二时。另外信的下面还附上了一句话:“半睡状态执笔,字迹草率,不要见怪,有话叫小员来告我。”

这封信有四百余字,这里省略了部分内容,我们看这封信,满满的父爱,而且比一般的父爱还要浓烈许多。

毛主席并非啰嗦地表达自己的关心,而是将李讷此时此刻的病情真实地告知她,并且将自己已经同医院的几个医生开会研究的事情也告诉了李讷,让李讷真正放心,而不是一句话直白的“没事,不要怕。”

同时,他也将江青的关心传达,并告诉了李讷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那就是不久之后南下广东与母亲过春节,这同样也是在间接告诉李讷:她的病很快就会好。

当然,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关心,让女儿放心还不是最重要的,还要让女儿锻炼意志,克服病情,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毛主席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有这样的意志:面对病情的意志,面对一切困难的意志。

他是慈父,也是严父,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毛主席也不忘教导女儿,他用一首古诗来勉励李讷。相信很多人对这首古诗都比较熟悉,甚至都能背下来,他就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开元年间曾出玉门关,赶赴河陇之地,在那里创作了边塞诗。

诗的前三句刻画了将士戍边时间的漫长和孤寂、西北边地的荒凉与恶劣、战事的频繁和战斗的残酷、敌军的强悍等等,总之,边塞对将士来说是一个极为残酷的存在。

然而,即便如此,将士们依旧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古国是汉朝时期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要塞,汉朝和西域诸国的联系与征讨都绕不开楼兰古国,尤其是处于汉与匈奴之间,对汉朝来说很重要,然而,楼兰古国当时却经常斩杀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

也因此,攻破楼兰成为很多将士的梦想,王昌龄用在诗句中当然并不是说要攻破楼兰古国,毕竟此时的楼兰已经不复存在,它其实指的是唐朝时期西北地区常常侵边的民族。

不管它指的是什么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漠的风沙和艰苦的战事磨练了戍边将士的意志,让他们生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

当然,到了毛主席这里,他将最后一句做了修改,成了“不斩楼兰誓不还”,这句最先出现在19,当时毛泽东还是个学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论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后来这段被单独拿出来收录进《杂言诗:意志之锻炼》,毛主席是希望李讷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最终勇敢地战胜病情,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殷切的期盼。

但毛主席活用这首古诗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勉励李讷锻炼意志,他也不忘教导女儿多读书。

毛主席一生可谓是手不释卷,他自小就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并且刻苦读书,他读私塾那会儿在四书五经之外,就喜欢读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的杂书。

但这些书在当时是不被塾师和家长认可的,所以毛泽东只能偷偷地看,他常常在夜晚将自己房间的窗户糊起来,为的就是不让父亲看到他读这些杂书。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杂书,让毛泽东一步步思考,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进而付诸实践,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来,一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而毛泽东读书的习惯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即便是在晚年患上白内障之后,他依旧不忘读书,看不清楚书上的字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

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就开始背着医生迫不及待地读书,为此还专门配了两副眼镜。

读书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不仅自己喜欢读书,也着意培养子女的读书习惯,他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子女培养读书的兴趣,然后将兴趣转化为习惯,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说说。

身教就不必说了,毕竟毛主席自己就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言传则需要技巧,毛主席不放过任何培养子女读书习惯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并不刻意,也不突兀,而是被毛主席融进了日常生活中。

就比如李讷生病这次,毛主席就用王昌龄的一首诗来勉励李讷锻炼意志。

还有一次,那是在1954年夏天,江青带着李敏和李讷到北戴河游玩,而毛主席还在中南海继续忙碌,等姐妹俩玩了几天之后,就想到了日理万机的毛主席,遂给毛主席写信,让他赶紧也到北戴河游玩。

毛主席有很多工作脱不开身,就给两个女儿写了一封信:

你们的来信都收到了,很喜欢。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亲你们。

这封信是不是和毛主席写给病中李讷的信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在慈爱之外,不忘关心子女的学习,不忘教导他们多读书、多学习。

李敏和李讷遵从毛主席的教导,从江青那里要来古诗选本学习,不久之后,毛主席也到了北戴河。

毛主席带着李敏和李讷下海游泳,亲近大自然,并且与两个女儿讨论曹操和他的诗句,后来毛主席还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北戴河之行,毛主席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不仅是对李讷和李敏如此,对毛岸英、毛岸青同样如此。

当兄弟俩在党的帮助下到了苏联并安定下来之后,虽然还是无法和毛泽东见面,却有了书信往来。

有了两个儿子的消息,毛泽东很是高兴,同时他也不忘勉励两个儿子好好读书。

他在和两个儿子取得联系之后,就托林伯渠买了一批书,给他们寄去,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好好读书。后来毛泽东又在1939年8月26日专门写信关心兄弟俩的学习,并提及寄书之事。

只可惜,当时是战争年代,这批书并没有送到兄弟俩的手上。

毛泽东只得抽了个时间,又亲自挑选了包括哲学、经史子集、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在内的21种60本书,给两个儿子寄去,并叮嘱他们多学习自然科学。等他们回到国内,毛主席又让他们继续学习,不过这次是学习劳动。

比如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之后,早毛主席的安排下进入“劳动大学”,他穿着从毛主席身上脱下来的补丁衣服,和当地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的融进百姓中去了。

毛岸英并没有让毛主席操心太多,实际上,在读书这件事上,毛主席最操心的还是李敏。

因为李敏去苏联的时候只有四岁,到了苏联之后就开始学习俄文,中文反而荒废了,等她回国之后,中文学得就比较吃力,毛主席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来教导李敏的学习。

为了赶上学习进度,毛主席甚至给李敏布置了任务,那就是必须读完四大名著,并且是读中文版。

这已经不是培养读书兴趣那么简单了,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李敏不得不将上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苦读,而且还要时不时接受毛主席的检查。

有一次,李敏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对毛主席诉苦,说:“这本书我越读越糊涂,越糊涂越乱……我的脑子乱成了一锅粥……爸爸,请您网开一面,放我一把吧!”

然而毛主席知道,此时一旦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李敏将无法追赶上同学的脚步,而且很可能失去读书的兴趣,再想拾起来就难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荒废了读书和学业。

所以毛主席说:“糊涂了就先把这部著作放下,再看另一部吧。”

李敏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硬啃四大名著,她那时候在心里对毛主席是有责怪的,责怪他不心疼她。

然而,后来的李敏无比庆幸毛主席曾如此敦促她读书,给了她终身受益的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位父亲对子女最深远的爱吗?

如果觉得《1958年 李讷同时做俩手术 伤口感染 毛主席用古诗勉励女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