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发热 肝脾大 双下肢无力

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发热 肝脾大 双下肢无力

时间:2020-04-17 10:13:18

相关推荐

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发热 肝脾大 双下肢无力

患者女性,22岁。主因反复发热1年余,双下肢无力20余天,于10月26日入我院。患者于1年余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外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04×10^9/L[(3.50-9.50)×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0.0145(0.80-2.00),血红蛋白92g/L(110-150g/L),血小板计数为72×10^9/L[(100-350)×10^9/L];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416×10^3拷贝/ml;腹部超声显示,肝右斜径16.10cm,门静脉内径1.30cm,脾门处脾厚7.40cm,脾静脉内径1cm,侧卧位脾肋下16cm、平卧位脾过中线5cm,提示肝脏肿大,肝实质弥漫性改变,巨脾,门静脉系统轻度扩张;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性结节影,提示炎症性改变;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三系增生骨髓象,红系比例增加;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增生大致正常,三系增生伴巨核细胞形态轻度异常;JAK2 V617F定量0%,CALR Exon9和MPL Exon10突变阴性;流式细胞术显示,粒系比例增加,出现核左移,CD13表达下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巨核细胞计数1391个,其中正常巨核细胞计数1238个,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和糖原高碘酸-雪夫(PAS)染色阴性,铁粒幼细胞阳性率为2%(27%-94%)。临床考虑EB病毒感染,遂予以抗感染、保护肝脏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具体方案不详)治疗,2个月后发热症状逐渐缓解。此后定期复查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腹部超声显示,肝脾大,门静脉系统持续扩张。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时双下肢沉重、僵硬,症状进行性加重;14d前需搀扶行走,不能自行蹲起,偶有跌倒;7d前症状略减轻,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视物成双,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无大小便障碍。外院胸椎MRI检查(10月19日)显示,胸髓内弥漫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考虑炎性脱髓鞘病变可能。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脊髓病变”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眼干、口干、脱发、皮疹、关节肿痛和雷诺现象等免疫色彩。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入院后体格检查 患者体温37.2℃,脉搏8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5/64mmHg(1mmHg=0.133kPa)。右侧颌下触及1个小淋巴结,黄豆大小,活动度可,质地坚韧,无压痛。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约8cm。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灵敏,余脑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针刺觉、音叉震动觉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和跟⁃膝⁃胫试验稳准;四肢腱反射活跃;右侧Hoffmann征阳性、左侧阴性,双侧Rossolimo征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Chaddock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阳性,Romberg征阴性;呈痉挛步态;脑膜刺激征阴性。神经心理学测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4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23分。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8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49×10^9/L[(2.00-7.5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99.70×10^9/L[(24-84)×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0.0241,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计数45×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2mm/h(0-20mm/h);血涂片:红细胞大小轻度不等,白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少见。血液化学总胆红素26.50μmol/L(5.10-22.20μmol/L),直接胆红素10.40μmol/L(0-6.8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U/L(7-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7U/L(13-35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88U/L(7-45U/L),碱性磷酸酶(ALP)149U/L(35-100U/L),前白蛋白171mg/L(200-400mg/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0.64mg/L(0-3mg/L);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为4600拷贝/ml,EB病毒四项衣壳抗原IgG(VCA-IgG)呈阳性(6.97U/ml),衣壳抗原IgM(VCA-IgM)、衣壳抗原IgA(VCA-IgA)和早期抗原IgA(EA-IgA)阴性;免疫学指标水通道蛋白4(AQP4)及其特异性抗体NMO-IgG阴性,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4+7项)阴性;淋巴细胞亚群11项:(1)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KT)、CD4+T细胞和CD8+T细胞计数均显着减少,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增加。(2)纯真CD4+T细胞计数和比例显着减少。(3)CD4+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比例正常,CD8+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比例增加。(4)CD8+T细胞CD38比例增加。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剑突下1.90cm、肋下未见,右肝斜径13.50cm,肝实质回声尚均匀,门静脉内径1.80cm;脾厚7.50cm、长径25.80cm、肋下8cm,脾门处脾静脉内径1.90cm,肠系膜上静脉内径1.80cm,提示脾大,门静脉系统扩张。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超声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甲状腺左叶实性结节。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性结节影,双肺多发性淡片索条影,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骨髓细胞学检查(10月28日),三系增生活跃,粒系比例55.5%,红系比例29.5%,粒红比例1.88∶1(1.00-5.20∶1),粒系各阶段细胞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红系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加、形态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例和形态正常,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15个,均为颗粒巨核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活检显示髂后少许骨和骨髓组织,骨髓组织中造血组织略减少,脂肪组织略增多,造血组织中粒红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38、CD20、CD3和CD38呈散在阳性,CD15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呈阳性。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0月31日),外观清亮、透明,压力110mmH2O(1mmH2O=9.81×10^-3kPa,80-180mmH2O),细胞数为零,蛋白定量790mg/L(150-450mg/L),葡萄糖2.20mmol/L(2.50-4.50mmol/L),氯化物123mmol/L(120-132mmol/L),乳酸水平为1.75mmol/L;细胞学白细胞计数200个/0.50ml,激活淋巴细胞阳性,淋巴细胞比例0.90,提示轻度淋巴细胞反应;脑脊液EB病毒DNA测定1700拷贝/ml(500拷贝/ml),EB病毒四项VCA-IgG阳性(3.83U/ml),VCA-IgM、VCA-IgA、EA-IgA呈阴性;寡克隆区带(OB)阴性。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显示,脑桥、双侧脑桥臂、双侧小脑半球、双侧额叶和右侧顶叶皮质下、双侧侧脑室旁、双侧侧脑室后角旁枕叶多发性斑点样和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考虑炎症性病变、脱髓鞘病变可能(图1)。颈胸椎MRI显示,C2-3、C5-7和T1-12水平髓内多发性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呈强化征象,考虑脱髓鞘病变可能(图2,3);颈椎生理曲度稍直。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肌电图(11月4日)显示,体感诱发电位(VEP)正常,左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正常、右侧大致正常。

诊断与治疗经过 临床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脑脊髓炎。遂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0g/d(×5d),更昔洛韦250mg(2次/d×10d)静脉滴注抗病毒,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吉赛欣)150U/d皮下注射改善粒细胞缺乏,静脉输注血小板,葡醛内酯100mg(3次/d)口服保护肝脏,甲钴胺(弥可保)0.50mg(3次/d)、维生素B110mg(3次/d)口服营养神经,以及巴氯芬5mg(2次/d)口服降低肌张力治疗。患者共住院16d,出院时双下肢肌张力较前降低,行走困难较前改善。

神经科主治医师 定位诊断: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双侧锥体束;影像学显示脑和脊髓多部位受累,提示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定性诊断:青年女性,慢性病程,1年前出现持续发热、肝脾大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症状,EB病毒DNA拷贝数显着升高,支持EB病毒感染,此后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肝功能异常,肝脾大持续存在,符合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20余天前出现双下肢无力,无感觉异常和大小便障碍;外周血和脑脊液EB病毒DNA拷贝数显着升高,EB病毒VCA-IgG阳性;MRI显示颅内多发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伴斑点样和结节状异常强化征象,颈髓和胸髓多发性异常信号影伴强化征象,受累范围广泛,考虑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定性诊断首先考虑EB病毒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或继发性炎性脱髓鞘可能。鉴别诊断:(1)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可以继发于EB病毒感染,常于感染后1-2周急性起病,病情危重,神经系统多部位受累,但不同于EB病毒感染后病程迁延并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慢性病程。多发性硬化(MS)多为复发-缓解病程,EB病毒感染可以增加多发性硬化风险,但多发性硬化的脊髓病灶一般3个节段,还应注意与视神经脊髓炎(NMO)/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相鉴别,但该例患者NMO-IgG阴性,亦无视神经受累证据和其他视神经脊髓炎典型影像学表现,故不支持NMO-IgG阴性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诊断。(2)结缔组织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为青年女性,为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强直性脊柱炎(AS)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的好发人群,应注意鉴别,但该例患者否认皮疹、眼干、口干和关节肿痛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阴性,故不支持结缔组织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EB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发病相关,通常呈慢性病程,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入院前症状趋于平稳并略有减轻,不符合肿瘤的病程特点,而且神经影像学表现较重,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血液系统相关检查无淋巴瘤等肿瘤学证据,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证据不足。

感染科医师 患者既往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伴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计数减少,持续时间>6个月,外周血EB病毒拷贝数显着升高,可以诊断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该病活跃期可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故可以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脑脊髓炎,肺部感染也与EB病毒感染有关。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2-3周,部分患者可有短期疗效。目前认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体远期预后欠佳,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术外,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建议血液科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血液科医师 患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诊断明确,考虑为自身免疫调节功能下降,无法有效清除EB病毒。患者反复发热、肝脾大、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受累,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尚无高热等感染征象,无进行性肝脾大,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粒细胞计数可维持于一定水平,病情尚平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不支持,但外周血和脑脊液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升高,提示EB病毒复制活跃。存在病情进展并向淋巴瘤转变的风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术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根治方法,可尝试,但风险较高,患者无兄弟姊妹,单倍体移植成功率低、病死率高,且存在排异反应风险,术前需预处理清除病毒,因存在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病毒困难,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术效果较差。

外科医师 考虑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系脾功能亢进所致,目前脾较前有所减小,脾切除术需考虑手术时机并评估手术风险,手术风险包括脾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的暴发性感染、胰液外溢、深静脉血栓(DVT)等,故暂予内科保守治疗,如果促进白细胞增生药治疗无效可行脾切除术,并可为诊断提供组织病理学依据。

神经科教授 患者临床疾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年余前反复发热,EB病毒感染诊断明确,合并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肝脾大、肝功能异常、门静脉系统扩张,1年来间断随诊复查,病情尚稳定;另一部分为此次发病,表现为行走困难、痉挛性截瘫,纯运动系统受累,影像学提示颈髓和胸髓长T1、长T2信号,伴强化征象,脊髓水肿。定位诊断:双侧锥体束,但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不平行,临床表现为非全横贯性脊髓损害,双下肢肌力5-级,但行走困难症状较重,可进一步定位脊髓后索等其他传导束损害。定性诊断:(1)炎症性病变。患者青年女性,急性起病,3周后自行缓解,有自限性,符合病毒感染病程,但EB病毒直接感染导致的脊髓病变多累及灰质和脊髓前角,且脑脊液细胞学白细胞计数未增加,不符合急性炎症性病变。(2)免疫介导。EB病毒感染后免疫介导可以导致脊髓脱髓鞘病变,但该例患者NMO-IgG阴性不支持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长节段脊髓病变不能排除脊髓肿瘤,且EB病毒感染可合并淋巴瘤,但该例患者起病迅速且有自发缓解倾向,疾病演变过程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不符。(4)血管病。患者存在门静脉系统高压,还应考虑门静脉高压引起脊髓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脊髓病变,目前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也不能解释颅内病灶。治疗方面,患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诊断明确,在长期病毒感染情况下,应用激素可能引起免疫抑制导致病情加重,不建议应用激素;可尝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长期EB病毒感染,可予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功能异常,应注意加重肝功能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为无明确免疫缺陷的个体感染EB病毒后出现的慢性或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症状,伴抗EB病毒抗体异常和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升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报道较多,西方国家相对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EB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人体感染EB病毒后可建立终身潜伏感染,人群感染率超过90%,大多数发生于儿童期,且通常无症状,青少年期常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等。EB病毒原发感染后潜伏于B淋巴细胞,建立以自然杀伤T细胞为主的免疫监视系统,当EB病毒再次激活、过度复制时,可以杀伤EB病毒和感染的细胞。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EB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进展为危及生命的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外周血EB病毒VCA-IgG和EA-IgG水平升高,EB病毒DNA和RNA拷贝数明显升高,提示EB病毒再次活跃复制。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发生与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相关,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功能缺陷、干扰素-γ(IFN-γ)合成减少、自然杀伤T细胞活性降低均可能参与发病。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临床少见的发生于无明确免疫缺陷个体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贫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约42%患者发病时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症状。该病累及多器官,最常受累器官依次为淋巴结(63%)、骨髓(37%)、肝脏(26%)、脾(21%)、肺(21%)和皮肤(16%)。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极为少见。,Kobayashi等报道1例27岁男性复发性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噬血细胞综合征,MRI显示脑和脊髓多发病变伴强化征象,尸体解剖显示脑实质多发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以胸髓后索和侧索脱髓鞘改变为主,中间外侧核不受累,脑组织CD3+T细胞EB病毒编码RNA1(EBER1)阳性,证实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目前主要采用Okano等于提出的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建议诊断指南:(1)持续性或间断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症状。(2)抗EB病毒抗体(VCA-IgG和EA-IgG)水平升高和(或)受累组织和外周血EB病毒拷贝数升高。(3)慢性疾病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较严重的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病程中可出现严重或致死性并发症,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可于短期内缓解症状,但不能提供持续疗效,患者多因机会性感染或并发淋巴增殖性疾病而致死。鲜见药物化疗成功的病例报告。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术是在某些病例中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常有多器官损害和严重并发症,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10月第17卷第10期

作者:丁玲玲 王琳 刘明生 彭斌 崔丽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如果觉得《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发热 肝脾大 双下肢无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