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校园文化建设 有点痛

校园文化建设 有点痛

时间:2022-01-29 17:47:37

相关推荐

校园文化建设 有点痛

在我国,建设校园文化其实是有痛点的,所以不要抱怨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学校真正的行动是两张皮,其实这个工作是很困难的!

01

大文化的固化与小文化的灵活之间难以协调

我们有大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同时我们想又鼓励学校开展小文化建设。“小文化”,一般而言,就是在基于某种大文化背景下的具体操作。比如风俗习惯等,端午节、春节中的一些小礼仪都算是小文化。从这个角度上讲,校园文化也算是一种小文化。但是,学校是一个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学生主体性的场所,他必定要突破我们固有的大文化,而有所有突破、有创新,才能让孩子适应世界、适应未来。一些学校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完全拘泥于国内的大传统文化及其小文化,而对学校自己的孝文化创生发展不够。比如,一所学校的文化主题是“人和日进”,原本可以在大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和“日新日进”相结合的儒家文化基础上,发展“人的完整性”和“人的批判创新性”。但是,该学校最终只是停留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每天有所进步的层面上,最终也只是让“人和日进”这个文化主题停留在了口号上。

02

自然生长的原则和外来嫁接的生硬难以融合

这里的自然生长有三个方面,一个学生自己的自然生长,另一个是基于本地环境固有的条件的生长,第三个,就是文化的形成本身需要自然生长。一个家庭里,主要的家长一般是文化的主导者,一个学校,校长肯定是文化的主导者。近年来,诸多的原因,使校长倾向于嫁接文化,也就是校长会以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在学校原有基础上嫁接一个校长自己理解的文化。这原本是可以的,但学校在具体操作中却忽视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原则,使学校的文化发展和师生自然、日常的生活形成了两张皮,最终难以融合。比如,某学校校名取自两位革命烈士的名字,而且学校还有诸多的历史古迹。原本可以在革命传统教育与革命促进历史进程方面生长文化。但,该学校新来的校长提出了要建设“和善”文化。这原本也可以,因为烈士的牺牲就是为了换来世界的“和平”和“善意”,而滚滚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古迹的作用也正是记录人类向“和善”发展的轨迹。然而,校长却并没有利用这些资源,却另外进行了各项举措。从而让师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惑。

03

文化载体的坚固性与发挥文化的弥散性难以协调

给一个人打上文化的烙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濡染的过程。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明白。我曾经尝试问过一些中学生,乃至于一些大学生,我问他们,他们学校的文化是什么?或者学校最讲求一种怎样的精神?几乎没有多少学生能回答得出来。回答不出来也不要紧,孩子们能不能表现出学校希望的独特精神呢?前段时间山东大学就出了一个大笑话,我想大家都看到了。一所大学,居然无法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大学精神,还要向外界征求语言文字。山东大学有现代化的建筑,有古典的造型,有独特的学术,但为什么大学师生都无法表述呢?,是文化太弥散了吗?不是因为这种弥散确实没有能用语言和行动表述。我曾经看到一所学校建设所谓的枫叶文化,学校里栽种了大片枫树,学校也开设了枫树校本课程,但孩子们就是没能表现出枫树的“火热”“雄辩”“爱”来。这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只重视了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载体往往是坚固的。比如,枫叶的知识,往往是坚固的。哪怕为宣传枫叶而开展的活动,也是坚固的。什么时候才会有弥散呢?思考是弥散的,冥想是弥散的,仪式是弥散的,行动是弥散的。而这些,我们的学校目前还很欠缺。

以上问题,其实很难怨校长,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背景的。希望我们一起来探讨!

如果觉得《校园文化建设 有点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