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全球食物 够吃吗?

全球食物 够吃吗?

时间:2020-08-03 14:06:02

相关推荐

全球食物 够吃吗?

,各类突发性灾难下的全球陡然面临同一个危机:食物,够吃吗?

不服输的人们将眼光投向了陆地以外的广阔空间,一个与“耕地”相似的概念被郑重提出:“耕海”。

全球食物

如果没有的诸多突发性灾难,人们很难想象,现代社会的人类,面对食物仍然会如此脆弱。此起彼伏的食物短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连上演。

8月23日,英国农民协会表示,今年英国小麦收成将跌至40年来最低,这很有可能将导致面粉和面包价格全面上涨。

的极端气候成为了罪魁祸首。受气候影响,10月,英国小麦种植量仅为通常的约40%;早些时候的干旱以及8月的大量降雨,使得现在收割的农作物的质量很差,不少农户反映,今年收成仅为往年的三分之一。

另一边,被全球视为最发达国家的美国,也正经历着噩梦般的食物限购。

疫情之下,美国的肉类供应受到严重冲击。以牛肉为例,新冠疫情导致北美全境的牛肉供应企业运转出现问题,肉类供应紧张。美国最大的汉堡连锁餐厅之一的温蒂汉堡,每5家餐厅中就有1家停止销售肉类食品。而在美国开市客、山姆会员商店、克罗格超市等大型折扣卖场和食品卖场,则都采取了限制人均肉类购买量的“限购”措施。

更有甚者,为应对肉荒,一些美国人开始通过打猎获取肉类。据路透社报道,,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狩猎许可的申请量出现明显增长。印第安纳州狩猎火鸡的许可证发放量猛增了28%,根据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数据,3月25日至4月26日的一个月间,华盛顿州未申请狩猎许可而发生的偷猎事件的数量是往年同期的三倍多。

放眼中国,每一次有关食物的新闻亦都是民众的焦点所在。

近几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有关食物供需问题和价格问题的新闻轮番登场。纵然在这一类现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学中的投机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现象折射出了民众对食物的高度关注其实从未减少。

近日,小麦又成为了“食物”主角。

8月20日,人民网消息,今年新季小麦自6月上市后,市场整体走势偏强,进入8月,下游面粉需求渐暖,小麦价格上涨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小麦产量13168万吨,比去年增加75.6万吨,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收购进度在33%,比去年减少7个点。

一时间,不少消费者开始了囤粮行为。家住深圳的小李从网店买了三袋米,北京的刘大爷从超市拉回一袋米和两袋面粉,上海的小王从内蒙古的某网店采购了30斤面粉……

直到专家出面辟谣,收购减少主因是今年受较多利好因素提振,基层惜售看涨信号较强,市场售粮进度偏慢,这从侧面反映出今年小麦行情偏强的现象。这才给人们的囤粮行为拉下了一个“急刹车”。

卓创资讯分析师徐学平表示,在政策支撑下,每年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小麦整体库存还在增长,我国小麦自给率超过100%,保证了口粮的绝对安全。但他同时强调,全球形势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长久之计,须珍惜和巩固我们的发展成果,增强忧患意识,杜绝粮食浪费。

历史从来相似,太阳之下从未有好奇之事发生。每一次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粮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相比增加一千万,与五年前相比增加近六千万;而新冠疫情则使到底,长期饥饿人数新增将会超过1.3亿人!

“怎么办?”,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76亿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由此,一个与“耕地”相似的概念被郑重提出:“耕海”。

蓝色耕地

近日,国际着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可持续性研究的论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产量或增加2100万-4400万吨!

其中,对现有的肉类食物供应将起到颠覆性的影响。据统计,新增的海洋食物产量将占到本世纪中期喂养98亿人口所需肉类总增幅的12%-25%。

科学家通过这项研究发现,未来的海产品构成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虽然野生渔场在今天占据主导地位,但到2050年,高达44%的海洋食物可能都将来自海水养殖。

在科学界抛出“人类是否将征服海洋、为我所用?”这个宏大命题之前,更多的普通人关心的显然是更实际的问题:海洋食物将带给我们什么?

在目前的政策改革、技术创新和需求条件下,科学家对海洋食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野生渔业、有鳍鱼类养殖和双壳贝类养殖这三个最大海洋食物领域。研究结果显示,野生渔业、有鳍鱼类养殖和双壳贝类养殖这三个领域,尤其是两个海水养殖领域,都能可持续地生产比今天多得多的食物,从而带动海产品产量有望在2050年最多提供预计全球人口所需肉类增幅的1/4。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次研究聚焦的肉类之外,“海洋农业”也是科学家近年来的热门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内,科学家尝试在海洋里栽培植物,主要是藻类。而所有这一切,都被统称为“蓝色耕地”。

“蓝色耕地”的优势显而易见:缓解食物短缺问题对陆地农业的压力,尤其在全球突发性灾难面前,能使食物供应短缺的“缓冲垫”更广阔。

但同时,问题随之而来:生态承受力。

在“蓝色耕地”尚未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作恶”已经触目惊心——

人类每年向海洋倾倒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而塑料制品分解通常需要四百年时间。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由工业生产的塑料颗粒或海洋中塑料垃圾分解的碎片组成。全球海洋内有至少5.25万亿颗、重约26.9万吨的微塑料。海洋生物吃下微塑料后会病变、甚至死亡。

每年有64万吨重的渔具遗留大海,这些渔具需要约600年才能分解。

据统计,海平面之下7062米,是“蛟龙号”此前最大的下潜深度;海平面之下8200米,是远洋鱼类生活的极限深度;海平面之下11034米,是已知海底最深处,鱼类无法生存,集人类最先进智慧的探测器无法抵达,但却有一件东西,轻而易举就躺在了这里:塑料袋!

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生态与开发

几千年前,第一次农牧业革命,使人类完成了从采集捕猎向种植放牧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化,也揭开了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的篇章。今天,当全球面临食物短缺威胁时,有人称,“蓝色耕地”再次奏响了新的世界性农业革命的序曲。

在食品短缺的威胁之下,人们很容易会想到“海洋耕地”的好:约占地球总表面积71%的海洋,一旦被开发成为农牧乐园,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我们还是不禁要问一句:“蓝色耕地”会是海洋对人类的回馈,还是海洋从此消失的序曲?

星标置顶我,精彩不错过!

本文完

如果觉得《全球食物 够吃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