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宝宝学走路_怎样教孩子学走路_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宝宝学走路_怎样教孩子学走路_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时间:2020-09-23 10:59:00

相关推荐

宝宝学走路_怎样教孩子学走路_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有些年轻的父母,育儿心切,总想尽早让小儿学会走路,当婴儿出生7—8个月就让其学走路。一般来讲,过早地让婴儿行走,对他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怎么让宝宝学习走路呢,下面我们来做下相关介绍!

1怎样教孩子学走路

从爬行开始

爬行可以锻炼宝宝腿部肌肉的张力和力量,有利于学步。经常让宝宝在地板或硬的垫子(太软的平面不利于宝宝练习)爬行,可利用玩具进行诱导。

做做仰卧起坐

要练习宝宝的肌力,还可以与宝宝做仰卧起坐运动。宝宝仰卧,妈妈拉着他的双手做以下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复几次。注意、拉宝宝的双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当造成宝宝脱臼。

蹬蹬腿脚

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托起宝宝,让他做蹬腿弹跳动作,练习宝宝腿部的伸展能力。

抓拿玩具,攀攀爬爬

站立是走的前提,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与宝宝高度差不多的沙发或茶几上,鼓励他扶着站起来抓取玩具,还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拿在爸妈的手里 ,鼓励宝宝攀爬。

练习放手站立

宝宝开始会因为害怕不愿意放手站立,爸妈可以递给宝宝单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让宝宝不知不觉放开双手,独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边,逗引宝宝转动身体,独自站立。

扶走训练

让宝宝在可以扶走的环境里活动,如让他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学步的推车、轻巧的凳子移步。爸妈还可以在宝宝身后,扶住宝宝的胳膊,带动他向前迈步走,慢慢地过渡到握住宝宝的一只胳膊让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调动宝宝的兴趣。注意不能牵拉或提起宝宝的前臂让他行走,这样容易造成宝宝脱臼。

蹲在宝宝的前方

当宝宝扶着会走后,爸妈可以蹲在宝宝的前方,展开双臂或者用玩具,鼓励宝宝过来,先是一两步,再一点点增加距离。等宝宝敢走后,爸妈可以分别站在两头,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

少抱多走

不要把宝宝抱着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个地方。应多给宝宝自由活动的机会,鼓励他四处游走,进行探索。清理杂物和容易发生意外的物品,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

安慰+鼓励

宝宝学走路时,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妈不宜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反而会加剧宝宝对学步的恐惧。当宝宝学步跌倒时,妈妈应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宝宝有安全感。

营养储备

多给宝宝吃含钙食物,保证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为学步加分。

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不要过早地学走路。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如果过早地让小儿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0”型腿,影响了体形的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2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 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骨骼的问题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另外,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 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7

把握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当辅助,这将对宝宝的动作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宝宝学走路穿什么样的学步鞋好

7-8个月前的婴儿穿鞋主要目的是保暖,当小儿开始学爬,扶站,练习行走时,也就是需要用脚支撑身体重量时,给婴儿穿一双合适的鞋显得非常重要。10个月左右的婴儿,骨骼发育尚不成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会影响小儿走路姿势,还会造成足部关节受压不均匀,使关节受损并影响足部的发育。

那么,选择婴儿鞋有什么讲 究呢?要根据小儿的脚形即大小、胖瘦以及足背高低情况来选择。首先,鞋底不宜太软,尤其已经能扶走的婴儿,鞋底应有一定硬度,最好鞋的前1/3可弯曲,后 2/3稍硬不易弯折。其次,鞋面以柔软、透气性好的面料为理想。最后,由于婴儿生长速度快,随着小儿脚的长大及时更换新鞋,也是很重要的。

目前,市面上大量出售合成革或人造革做成的婴儿鞋,这种鞋虽软硬合适也美观,但透气性很差。宝宝如果经常穿这种透气性差的鞋,由于代谢旺盛,极易出脚汗,会使脚处于一种较潮湿的环境中。天长日久,足韧带易拉长松弛,影响足弓的形成。另外,足部的湿热环境,为病菌繁殖提供了条件,引起足部皮肤感染。

总之,在选择小婴儿鞋时,不但要软硬、大小合适,也要求有好的透气性,同时还要随脚的发育及时更换合适的鞋子。 婴儿期(3-11个月):这时候宝宝还不会走路,所以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给宝宝穿鞋子,让宝宝的脚自由活动。如果要穿鞋子的话,就选择柔软、透气、保暖性好的鞋子。

学步期(12-35个月):鞋子要舒适、合脚、防滑。在气候温暖,又不会有利物划伤脚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孩子不穿鞋子,这样更容易学会走路,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知觉能力。

学龄期(3-6岁):3岁以后,孩子的活动增多,最好给他穿带粘扣的鞋子,可以避免鞋带松落绊倒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足弓曲起,脚形基本上跟大人相似,买鞋子的时候要注意适合宝宝的脚形。

4一般宝宝多大学走路

婴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婴儿的骨骼组织中含胶质多,含钙质少,骨质比较软弱,容易因受外力的牵引而变形。 若练习走路的时间过早,全身的重量必为双下肢所承受,由于垂直重力的持续作用,往往使双腿产生弯曲畸形,甚至形成“X”或“O”形,另外,过早学走路也使婴儿双足弓罹受重力压迫,加之维护足弓部位的肌力又较软弱,可使足弓渐渐变得扁而平,易于形成“平板足”。

小孩学走路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在小孩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5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 “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4. 注意安全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则宝宝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安全的行走空间,父母应该对家中环境来一个彻底的检查和处理。请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以便将发生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尽量维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或是踩到尖锐的物品。

注意锐角

检查家中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有这类的摆设,可以先暂时收起来。如果不能收起来,则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铺设软垫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较光滑的材质,可以加装地垫或软垫,以防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不慎摔伤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宝宝学走路时,如果家中地面不够平整,宝宝就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因此应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开易碎物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或是损坏家中的摆设。

列出救援电话

将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贴在明显处或电话机旁,一旦宝宝不幸发生紧急状况,就可以立刻寻求协助。

3要决协助宝宝学走路

要诀1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很容易重心不稳。此时可以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练习的机会。

要诀2

充分利用家中比较低矮的家具摆设,比如沙发、床、椅子等,让宝宝扶着来慢慢移动身体,作为练习走路的基础。通过这种手脚和身体的挪动配合,能够很好地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对将来学走路很有帮助。请注意,一定要将家具的尖锐处都包裹好,以免出现意外撞伤。

要诀3

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来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其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做出欢迎的姿势,引导宝宝向自己这边走过来。

TIPS:宝宝学走路需要穿鞋吗?

对人类来说,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种发展。不过,在宝宝学走路时,反复练习与适当的刺激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累积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助于学习走路。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建议让宝宝赤着脚学走路,并在不同的地面上练习,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宝宝脚部的触觉刺激,帮助他们踏出稳健的第一步。

如果觉得《宝宝学走路_怎样教孩子学走路_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