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胡大一:降低再住院率成美国医改硬指标

胡大一:降低再住院率成美国医改硬指标

时间:2021-08-16 05:12:40

相关推荐

胡大一:降低再住院率成美国医改硬指标

近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美国参观交流时,发出了一条题为“控制再住院率成为美国医改的重要硬性指标”的微博。微博称,尤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短期(1-3个月)再次住院率很高,而反复再住院明显增加了医疗费用。美国医改把控制再住院率作为硬性指标,如不达标,将对医院降低医疗保险支付额度。目前,美国每三家医院中有两家因再住院率过高,而损失将近2%的医保报销额度。

对此,胡大一教授告诉健康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利用杠杆原理,找到支点撬动改革,再住院率就是能撬动改革的那些支点之一。只有通过监测再住院率,才能倒逼改革,下活医疗整盘棋。“近三年来,我始终非常关注再住院率,只要把这个指标建起来,就能迫使医疗模式改变。用这种政策导向、机制导向,让更多团队增加患者出院后的管理,从而推动预防、随访、康复的发展,并且能够发挥基层社区和家庭医疗保健的作用。”胡大一说。

重视床位使用率、周转率没意义

目前针对医院的考核指标中,有些过于看重数量。胡大一教授指出,一些医院经常用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指标来考核医院,结果病床都搞得满满的,甚至还要加床。“这有意义吗?实际上对医改没有多大贡献。”

胡大一在美国期间发现,美国政府并没有格外重视床位使用率这类指标,而对于再住院率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医院一旦超过再住院率规定值,将会面临处罚。比如,对于心衰术后的病人,医保机构会分别按照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再住院情况对医院进行监测。每个阶段的再住院率基数通过对疾病长期管理的数据测算平均值,所有医院按照一个标准值进行核实。

“把再住院监测起来,很多医院就不敢让患者频繁住院。”胡大一教授说,对于心衰的患者,医院很可能会让他们在急诊室用完利尿剂就赶快出院。但由此出现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如后期康复、家庭医疗跟不上的话,就会有很多麻烦。

学习4S店式的医疗服务模式

激励导向决定行为。如胡大一教授所言,控制再住院率,医院会为达标而努力,这也正是医疗服务发生变革的时刻。

“这样一来,只能迫使医院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关注康复,强化基层,关注患者出院后的一系列医疗服务与慢病管理”。胡大一教授形容医疗服务更像是4S店卖车,想要汽车好开、使用寿命长,需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定期维护,不能等把发动机开坏了,再进厂大修。

在我国,患者需要“定期维护”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我的一位患者,放上支架回家后,就把医嘱停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导致再住院。”胡大一教授有几分无奈地说。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工作。比如,对于术后的病人,要进行系统管理。“患者即使出院也不能停药,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关注他们的运动情况、营养状况、药物的个性化使用。”

但很多医院对于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康复不重视,非常影响疾病治疗效果,进而导致了患者再住院频率升高。心衰的病人,一个月去医院两次,显然是没有管理好。

控制再住院率是解决看病贵的抓手

在胡大一教授看来,控制再住院率不仅能够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也能为整个医疗改革带来变化。“医改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怎么解决?控制再住院率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住院花费肯定要比预防、康复花费多,所以,加强康复、预防的建设,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增加的好办法。”胡大一认为,现在各个医院之所以没有动力去做患者后续的康复工作,原因之一就是医保报销没有涵盖康复这一块。“只要抓住再住院率,逼迫医院做康复、做随访,再加上医保能够对这部分报销,老百姓的看病费用自然就降下来了”。

关注再住院率不仅能促使付费机制转变,同时也能促使大医院与社区联动,实现双向转诊。控制了再住院率,大医院就不能频繁的接收病人,更多的后续工作就需要在社区医院开展,甚至开展家庭病房、由第三方提供服务,如让慢病中心、康复中心去管理病人,政府购买服务。德国的情况是,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必须进入康复中心治疗6个月,这6个月由医保付费。

最后,胡大一教授还建议,除了康复医院,可以委托二级医院开展康复工作。大医院人满为患,二级医院空荡荡,如果鼓励二级医院转型做康复,或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同时由政府来购买服务,医疗布局将会更加合理。

如果觉得《胡大一:降低再住院率成美国医改硬指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