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查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告诉你

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查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告诉你

时间:2022-04-23 20:44:04

相关推荐

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查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告诉你

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涂片镜检、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1)涂片、染色和镜检

(1)涂片

对临床微生物标本采用涂片后直接形态学检查,是诊断很多感染性疾病病原的最基本和快速的方法。标本涂片分直接涂片、漂浮集菌、离心沉淀和KOH处理涂片法。

①一般菌常使用直接涂片,即将标本直接均匀涂抹在玻片上,涂膜厚度以清楚显现报纸上的字为准。

②抗酸杆菌涂片分为直接涂片、漂浮集菌、离心沉淀三种涂片法,阳性检出率以离心沉淀法最高,漂浮集菌法次之,直接涂片法最低;离心沉淀分直接离心沉淀和消化后离心沉淀,直接离心沉淀常见于无菌体液,消化后离心沉淀常用于呼吸道标本;消化离心沉淀分为溶痰剂处理及氢氧化钠处理两种,对于呼吸道标本,建议溶痰剂处理后离心,取沉淀物涂片,其阳性率高于氢氧化钠处理;氢氧化钠消化常用于呼吸道标本、蛋白含量高的无菌体液,与无菌体液直接离心沉淀相比,可避免染色时涂膜脱落现象,提高无菌体液镜检阳性率。

③真菌涂片分直接涂片和KOH处理后涂片,后者阳性率高于前者。

(2)染色

染色方法分革兰染色、墨汁负染、六胺银染色、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钙荧光白染色等。

①革兰染色常用于一般菌和酵母菌染色,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但阳性率低。

②墨汁染色常用于体液、灌洗液及支刷物中隐球菌的检测,特点是操作简便、费时短,2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③六胺银染色常用于肺孢子菌的染色,该方法操作繁琐,与瑞吉染色相比,肺孢子菌形态易于辨认,也可适用于其它真菌的染色镜检。

④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常用于血液或骨髓标本中组织胞浆菌或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染色镜检,也可适用于血培养阳性标本的涂片染色镜检,防止短小革兰阴性菌的漏检,如嗜血杆菌属。

⑤抗酸染色和金胺O荧光染色适用于抗酸杆菌染色,后者阳性率高于前者10%左右。

⑥钙荧光白染色适用于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染色镜检,其阳性检出率高于真菌直接涂片和10%~20%KOH处理法。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

(1)病原菌的培养检出是对感染性疾病的确证,根据临床要求,送验标本的性质和培养的目的,选用适合不同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分为需氧培养、厌氧培养、二氧化碳培养。需氧培养为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将接种的培养基放置25℃-35℃温箱,24~72h,适用于一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真菌的培养。厌氧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厌氧罐法、气袋法及厌氧箱法三种。二氧化碳培养有些苛氧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需置于5%~10%的CO2环境中才能生长良好,常用的方法为二氧化碳培养箱和烛缸法。除一般细菌、真菌外,可以体外人工培养的还有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

(2) 细菌与酵母菌的生化鉴定是根据不同病原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反应、不同酶系统和代谢产物或菌液生长浊度等指标,选择一组生化反应系统鉴定细菌和酵母菌。将待检微生物的纯培养经稀释后接种于含各种生化试剂、指示剂和培养基的塑料板小孔中,培养 4~24 小时后观察结果。国外已商品化的有 API 系列、ATB系列、VITEK2系列、MicroScan、Phoenix和SensititreARIS等。本法优点是生化反应指标多,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鉴定正确性为70~90%。 丝状真菌鉴定为通过观察菌落特点和镜下特征结构,对其进行鉴定到种或属。 寄生虫鉴定主要通过镜检特征进行直接鉴定。

3)药物敏感性试验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性试验。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异;因此药敏测定结果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帮助临床选择合适治疗的抗菌药物,特别是复杂的感染治疗时,能帮助临床进行个体化给药。此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还可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了解本医院、本地区以至全国某种致病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并可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国家制订新药的开发研究计划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用MIC50和MIC90、MBC50和MBC90、抑菌率或敏感率以及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等指标对一个新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进行评价。目前我国药敏试验是参照美国NCCLS/ CLSI每年发布的标准执行。

(1)常用术语介绍

①敏感: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常规用药时到达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5倍以上。

②耐药: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到达的浓度。

③中介:被检菌MIC接近血、体液中药物浓度,治疗效果不肯定。

④剂量依耐性敏感SDD:依赖于患者所用剂量的菌株敏感性,患者应使用最大的允许剂量。(如更高剂量或更频繁给药)。

⑤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即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药物的最低浓度。试验时用肉眼观察,未见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MIC。通常以MIC50和MIC90来表示,即实验中某种抗菌药物抑制50%和 90%受试菌生长所需的MIC。

⑥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抗菌药物试验使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 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通常用MBC50和MBC90来表示,即能将 50%或 9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 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⑦多重耐药(MDRO):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⑧泛耐药(XDR):广泛耐药细菌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⑨全耐药(PDR):泛耐药细菌指对所有分类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2) 常用的药敏测定方法

①稀释法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被试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通常为2倍稀释),经培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度。稀释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精确测得药物最低抑菌浓度,但需耗费较多材料、人力和时间。在肉汤稀释法测定药物对细菌生长的 MIC 时,可将肉眼无细菌生长的各管每管中取 10uL 分别移种至不含抗菌药物的琼脂平皿上;过夜培养后,每块平板上菌落计数不超过 5 个的相应肉汤管中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是药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微量稀释法的优点为试剂材料较节省,而且微量板中可预先配制好抗菌药物和培养基,冷藏后一定时期内使用,较为方便。琼脂稀释法配合多点接种器使用,可同时进行大量菌株的药敏测定,实验结果重复性好,适宜于工作量大的实验室采用。缺点是不能进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②K-B扩散法(纸片法) 根据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最低抑菌浓度的相关性,结合临床上已知敏感或耐药菌株的状态进行判定。主要适用于生长较快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药敏测定,但不适用于某些专性厌氧菌及酵母样菌等特殊菌种。纸片法操作简单,所费材料、人力和时间都较少,重复性好,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药敏测定方法。

③E测定法(Epsilometer test. E test) 在琼脂扩散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方法是将抗菌药物放置于 5mm×50mm的不透明薄型塑料带上,药物浓度按log2 梯度递减,共含 15 个不同稀释度的抗菌药。塑料带的反面是相应的药物浓度标记。将含药塑料带代替抗生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操作步骤与琼脂扩散法相同。每个直径 9cm的琼脂平皿内可放含药塑料带 1~2 条,直径为 14~15cm的平皿可放 4~6 条。过夜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物浓度标记即该药对该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本法与琼脂稀释法、微量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等测定结果的符合率均在 95%以上。本法可用于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或需特殊培养条件的病原菌的药敏检测,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球菌等,但价格较昂贵为其缺点。

④自动化药敏测定仪 70 年代以后国外相继开发并上市的自动化药敏测定仪有 API 、ATB、VITEK2、MicroScan、Phoenix和SensititreARIS等。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测量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作用,即透光量与菌液浊度成反比。这些自动化仪器测试的优点是:快速,尤其适用于快速生长的细菌和酵母菌,药敏试验重复性好,节省人力;但仪器和检测所用试剂盒或试剂卡价格昂贵,对于生长缓慢或需特殊培养条件的病原菌使用仍有一定限制,测定结果为半定量者,不够精确,药敏判断标准落后,需要经常更新。ATB仪器法对于念珠菌属,不能准确的识别拖尾,如果仪器判定耐药的,一定要人工进行确认。

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方法包括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试验操作比较繁琐;结果受多因素影响,可重复性较差;实验室耐药与临床耐药之间有一定差异。

(3)药敏结果解读

①不是所有药物都需要做药敏试验,药敏试验仅限于体外稳定、有判断标准的药物。

②某些细菌对某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则不需要做药敏试验。

③检测耐药机制,根据耐药机制推测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④对临床少见菌及苛养菌引起的感染无需做药敏试验,临床通常经验性用药,仅当临床需要或重症感染时,或药敏结果对治疗很重要时才做药敏试验。

⑤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 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 敏感≠治疗有效。原因有可能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致病菌、同一菌株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很快出现耐药、感染部位与药代学、药动学因素、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原因。

⑥试验的药物代表一类药,而不是一种药,检测标志性药物,提示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如肠杆菌科,氨苄西林的测试结果可用于预测阿莫西林,对四环素中介或者耐药的某些菌株可以对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或者二者均敏感;对于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其它β内酰胺类敏感,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不耐酶青霉素类耐药,苯唑西林(或者头孢西丁)敏感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敏感。

⑦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分析有:细菌接种量的影响,存在MIC在耐药临界点的细菌,WHO已明确指出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第四组药物和第五组药物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差,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敏测试结果指导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综合分析,治疗过程中发生新的耐药,患者同时感染敏感菌和耐药菌,合并肺外结核,肺外器官达不到足够的药物浓度,影响疗效。

4)血流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向来被临床和微生物学实验室所重视。

正确的微生物学检验始自正确的标本采取。

(1)采集血培养时机

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之前进行;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在下一次用药前采集;入院前2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h内采集3套血标本,如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套以上的血标本。

(2)采血部位

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至少做到“双侧双瓶”。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不建议采集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3)采血量

成人采量是8~10ml/瓶,儿童采量是1~5ml/瓶,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1:10 。采血量每增加1ml,成年人菌血症阳性检出率增加3%。当采血量过多时可能导致假阳性,因此应合理控制采血量。

(4)培养瓶接种程序

当被用来做培养的采血量充足时,首先接种厌氧瓶,再注需氧瓶。少于推荐值时,首先接种需氧瓶,然后将剩余的血液接种入厌氧瓶。

(5)标本运送

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如果血培养瓶不能及时送检上机,建议常温避光保存,室温放置不要超过2 小时,不可放冰箱保存。

(6)血培养常见病原菌

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肠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及深部真菌等。

(7)污染

血液标本在采集转种过程中均有被污染可能,尤其在静脉穿刺前,皮肤需严格消毒。血培养污染率通常

5)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尿标本采集

(1)中段尿采集法

①女性:成年女性外阴部先以皂液清洗,再以无菌水清洗,以无菌纱布或纸擦拭,以中、食指将阴唇分开排尿,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5~7ml于无菌容器内。

②男性:翻转包皮,用皂液清洗尿道口,用无菌水冲洗,留取中段尿。

(2)导尿或膀胱穿刺采集法:导尿与膀胱穿刺必须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而且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才选用,如儿童、不能自动排尿者或者要检测厌氧菌时才用膀胱穿刺法。

(3)由于尿液是细菌生长的营养基质,采集的尿液应立即送检,须1h内接种,不能及时接种时应4℃保存,超过6小时。

临床意义

尿培养对于尿路感染中病原学诊断和治疗后疗效随访均有重要价值。正常人体内,膀胱中的尿液是无菌的,经尿道排出时,受到尿道中细菌的污染,取经尿道排出的中段尿培养,细菌数不会超过103 CFU/ml。患有泌尿系统感染时,尿中的细菌数 >104-5 CFU/ml,以此界限作为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依据。对有症状的病人在抗菌治疗前宜送一次尿培养标本。感染病人的排尿速度太快、接受药物治疗、尿的pH小于5,比重小于1.003时,细菌数目将可能降低。当病人不能排尿或诊断治疗必需时采用导尿,但导尿本身也有引起感染的危险。对有留置导尿管病人,可消毒导管后抽取尿液送验。由于尿液本身是个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可以迅速繁殖,一般应在 1 小时内接种,如超过 1 小时需置冰箱内保存。若同份标本中检到3种或3种以上细菌,应认为采集或处理标本不当。耻骨上膀胱穿刺菌落数为任意数目,所有细菌都有意义需鉴定和药敏。

6)胃肠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粪便标本主要用以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菌属。采集应注意挑取脓血、粘液部分送细菌培养,送检弯曲菌属的粪便标本可冰箱冷藏,一次培养阴性不能确定无病原菌,至少三次阴性才能排除。一次粪便镜检不能排除肠道寄生虫,如蓝氏鞭毛虫常间歇出现在标本中。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见表1-1-5-4-1。

表1-1-5-4-1 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7)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正常人体的下呼吸道是无菌的,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栖居。呼吸道感染因咳出的痰常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故采样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然后取深咳出的痰液作为标本。对干咳、痰少病人用雾化吸入45℃、10%氯化钠溶液,使痰湿化易于咳出。一份合格的痰标本应该是痰涂片镜检每低倍视野<10 个鳞状上皮细胞,>25 个多核白细胞。此外也可通过支气管镜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洗刷液或活检组织,采用远端封闭长套管可避免口咽部菌群的污染。判断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须对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所了解,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奈瑟菌(致病菌除外)、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除外)。

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标本的微生物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为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真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一般需采集 1~2mL,并尽快送实验室。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都十分脆弱,在采集标本时应尽一切可能立即检查,如有可能宜在床边接种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送达的标本应离心后涂片,做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等。结核性脑膜炎,涂片阳性率为20~30%。怀疑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时,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作相应的血清学检查。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奈瑟菌,新生儿以B组链球菌为主,其次是产单核李斯特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成人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外伤后或颅脑术后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隐球菌、曲霉、毛霉、根霉是免疫受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作者:钱雪琴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如果觉得《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查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告诉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