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自性迷 佛即众生 自性悟 众生即是佛

自性迷 佛即众生 自性悟 众生即是佛

时间:2018-12-15 16:20:05

相关推荐

自性迷 佛即众生 自性悟 众生即是佛

每至一寺群僧出迎必撞钟请余礼佛余口号二十字书扇晓之(袁枚)逢僧我必揖,见佛我不拜。拜佛佛无知,揖僧僧现在。

作者简介

袁枚,清代文坛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居"乾隆三大家"之首。诗人在乾隆嘉庆年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诗人开启了文学观念的解放,使作品的创作回归个人真实感情。诗人在诗、 文、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诗人以淡然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随顺自己的爱好,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最终放弃了科举的仕途之路,转而投身诗歌的创作。诗人通过其作品将真实世界展示出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相联系。

在诗歌的创作中他坚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刻意追求格律。诗人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来进行诗歌创作。把诗歌作为愉悦自我,抒发感情的手段。诗人作品中呈现出自然的天性、以及各种情绪和欲望,诗人从不刻意装扮与修饰作品。

诗人的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与佛禅相关,这是他对前人诗歌创作经验的借鉴与继承。诗人的一些作品,呈现出宁静平淡的境界。诗人的一些诗歌还呈现出佛禅“虚无”的思想内容。这些作品多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表现出诗人留恋尘世及坦然面对生死的情感。

诗人的作品虽然有佛禅的影子,但并不是“佛禅”影响的结果。诗人作品中反映“佛禅”思想也仅仅是普通的呈现,并没有受到佛老思想深层的影响。诗人曾经四处参访佛教寺院,与多位僧人都有往来。

诗人与僧人并没有佛事的往来,也没有佛理上的交流。诗人与佛教保持一定距离,思想上并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诗人晚年的作品,呈现出坦然的心态。诗人作品中透露出佛教“虚无”的思想,但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情绪,反而表现出乐观通达的态度。

作品欣赏

作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友人评价诗人的作品具有“佛”意。简单说诗人的作品,充满了禅家话头的机锋的风格。诗人的作品中体现了,礼“僧”、不礼“佛”的态度。其作品中充满了禅宗呵佛骂祖的韵味。诗人的做法与天然禅师“烧佛”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然禅师是马祖大师的弟子。一次天然禅师在慧林寺遭遇严寒,于是取木佛焚烧取暖。寺中的僧人怒斥禅师,问他为什么要焚烧木佛像?禅师回答说,我烧“木佛”是为寻找舍利子。僧人回答说,木佛像哪有舍利子?禅师说没有舍利子,为何不让我焚烧。

禅师认为木佛像没有佛性,所以焚烧取暖。诗人认为寺中的佛像都是泥胎制作,也没有佛性,所以拒绝参拜佛像。诗人与天然禅师,都了悟“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著方寸”之理。诗人与禅师都表达了,对礼佛诵经的厌恶之情。

颔联诗人继续诠释自己的观点。按照禅宗的说法,芸芸众生皆有佛性。《坛经》说: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佛门中将佛、法、僧称为三宝,因而倍加敬重。那么为什么禅者“礼僧”,不“礼佛”呢?因为禅者知道,自己一旦顿悟,见性即菩提。自己已经见性成佛,无需去参拜木雕泥塑的偶像。诗人认为禅者应该知道,佛是过去的僧,僧是未来的佛。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坛经》

诗人敬重僧人,实际是点化愚僧觉悟,不要在堕入野狐禅中。

如果觉得《自性迷 佛即众生 自性悟 众生即是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