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性别歧视?抗议J.K罗琳?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奇幻文学有问题

性别歧视?抗议J.K罗琳?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奇幻文学有问题

时间:2020-07-24 21:20:11

相关推荐

性别歧视?抗议J.K罗琳?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奇幻文学有问题

在BLM运动席卷全球的当下,英国民众却把火力对准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因为质疑英国政府要求缩简性别认证的程序,一位叫Maya女士被解职。罗琳在推特上对于Maya女士的声援,激怒了关心性别议题的普通民众,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抗议罗琳的活动。

罗琳开始被贴上歧视跨性别群体的标签,之后被不断扩大,有人细心地从《哈利·波特》中一点一点挖出了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元素。譬如:妖精银行在影射犹太人;华人女孩秋·张的名字发音涉嫌辱华等等。

随着事件不断延烧,有多位参演过《哈利波特》的演员为此发声,更有与之割席者。罗琳的形象陡然转入负面,连带着《哈利波特》的书粉也开始不满起来。

其实,回顾《哈利波特》的文本诞生过程,这一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奇幻文学之一,无疑也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平权色彩。

1997年的6月,J.K.罗琳推出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奇幻文学中的个人成长冒险题材就瞬时走向了高潮。

其实早在1989年,24岁的J.K.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就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个头,乱蓬蓬的黑发,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

如今,再有了七部小说、八部同名电影以后,《哈利波特》的前传——《神奇动物在哪里》也有了两部电影,担任编剧的J.K.罗琳表示这会是个五部曲。看来,罗琳的奇幻小说进程还将会被延续。

01 早出道的托尔金和C.S.刘易斯的世界观

说起奇幻小说,我们可能会将目光投向于久远的过去,譬如《格林童话》抑或是《安徒生童话》这些久远的过去,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奇幻一般会认为始于20世纪初。

起初,这些糟糕的故事往往被登载在当时的杂志上,可惜这些故事和那些发霉的杂志一般都是速朽的,现在认为最早的奇幻文学作品,可被追溯为罗伯特·霍华德在1932年创作的《蛮王柯南》。

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柯南这个形象已是国际知名。透过电影、漫画、电视剧、玩具以及角色扮演游戏,柯南这个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

奇幻小说这类故事遵循着某些固有的套路——有某种永恒的东西,正义的英雄明知机会渺茫仍选择与强大的恶人战斗。尽管有一些重要配角会被杀害,但最终的结局经常是美满的。

这大体是商业电影和商业故事的固有特征,但《蛮王柯南》颇能代表早期奇幻小说的特征,都呈现小格局内的冒险故事,表现出蛮荒情欲与混沌的道德观,不乏精彩之处却难称伟大。

此后,大量的奇幻小说被发表出来,但并不认为是某种特定的文学形式,也并不具备一流的影响力,直到1954年。

那一年,托尔金开始发表作品,《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巨大成功造成了该文学类型的复古和流行,托尔金开始被后世观众认定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魔戒》《指环王》《精灵宝钻》确定了奇幻文学中的大多数元素,譬如架空的第二世界、奇异的种族(精灵、矮人)、冒险元素、魔法战争、以及史诗。20世纪后期的大多数时间,多数奇幻文学都摆脱不了被托尔金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纳尼亚传奇》。

C.S.刘易斯的作品说教意味太浓,其涵盖的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多样,也导致阅读它的人群呈现出低幼的特征。故事情节略显套路,带有性别刻板描述,致使文学史的地位也不甚高。但托尔金、路易斯都同样开创了一个“独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自己的开始和结局,可以作为读者生活的第一世界的镜像。

透过镜像,我们每一个人都短暂地拥有了一种上帝视角来观看另一个世界。在异世界里,我们可以拥有短暂告别正常生活的酸楚的机会,得以去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得以获得慰藉。我们可以享受一个相信真理、爱和希望的世界,从而将现实世界的痛苦都忘却。忘却的过程就是减少恐慌的过程中,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恐慌被可以理解的——有秩序、有开始和结局、有存在的意义可探寻的世界代替。

此后,奇幻小说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分野,各类奇幻小说类型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除了主流奇幻——即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为代表的求索与英雄奇幻之外,也出现了异世界和魔法旅行,代表作家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以及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还有魔法奇幻,代表作家为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和威廉·史塔克的《驴小弟变石头》;以及动物奇幻,代表作家为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E.B.怀特的《夏洛的网》和毕翠克丝·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

当然,这些奇幻文学类型的成就都有高有低,一直到1996年,奇幻文学的另外两座高峰突然出现。

02 不走寻常路的乔治·马丁和尼尔·盖曼的浪漫感

1996年,乔治·马丁发表了《冰与火之歌》中的第一部《权力的游戏》,使奇幻文学中的战争史诗题材受到世界追捧;1997年,J.K.罗琳发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奇幻文学中的个人成长冒险题材步入高潮。

乔治·马丁在《冰与火之歌》的创作中,整个系列都没有塑造任何英雄,那些努力尝试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都在冰与火这片混乱之下,苦苦地挣扎着。

全书采用了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均以某特定的人物的角度出发,叙述一段,在下一个章节就换为另一位视觉人物,这就使得文本更像是一出电影而非小说,让人身临其境而不能自拔。直到今天,《冰与火之歌》都没有连载完成。

马丁的贡献在于他文本的每一部分都只提供一个有限视角。读者从中可以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却无法全方位地了解整个故事。他创造的世界是有魔法的,但却不仅仅止于此。虽然魔法存在,都只是边缘化的存在,人物内心的剧烈挣扎重要得多。

同时,马丁让小说具有一种惊人的真实感,其中的角色并非完人,很多角色还有着强烈的道德问题。与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相仿,他告诉每一个观众:无论你是道德高尚,还是自甘堕落,都会有高光也会有低谷。在他的笔下,任何角色都随时可能死去,这让很多读者心碎不已。

与乔治·马丁随时能写出出彩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不同,英国人尼尔·盖曼的奇幻小说更加架构松散,紧张的氛围仿佛找寻不到,有的只有无穷尽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尼尔·盖曼对各个文化国度的神话故事都相当熟稔,这使他很容易地戏仿和致敬一些异域文化特色。这种大量运用幻想作品和流行文化知识式的创作,一直是他成为当代著名幻想小说家的底气,《美国众神》和《北欧众神》也正仰赖于此。

每一次,他有无数的新奇点子和构思,在一篇长篇小说中能够层出不穷地冒出来。盖曼曾经说:“旧规则正在崩溃,没人知道新规则会是什么。”这可能是他一贯创作观念,不拘泥于某种传统,而是表现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在未来,奇幻这种文学的题材必定是多种多样的。

作家切斯特顿曾经就奇幻文学做了一个测定标准,支撑这种标准则依据七个特性,而七个特性分别是:起源、宏大、繁多、美妙、充足、运转、秩序。显然用这个标准去测量托尔金或是乔治·马丁,它都是成立的,但其背后的取舍却折射出某种当代性。

03 无处不在的J.K.罗琳和幽微复杂的人性

曾经,哈利·波特以暗讽政治和反对歧视著称:赫敏代表了女权运动;邓布利多代表着同性恋平权……但如今,J.K.罗琳却深陷舆论中心。有一些东西变化了,有一些还没有。如果说20世纪的社会剪碎了神话诞生的土壤,人们不再相信那些神话故事中的奇情和苍白的价值观,那么21世纪的当下,奇幻小说也逐渐会抛弃那些对于神奇的法宝的滥用,而主张在禁得起推敲的逻辑因果之下展开。

整整七部的哈利·波特,罗琳亲手将许多人气爆表的角色送进了坟墓,即使遭遇粉丝抗议,她也只是说:“死亡不会被改变,你们要学会接受。”

作家的作品是自我的投射,读者的心境是从作品中得到慰藉。对于这个新时代,一切都是复杂且变幻莫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在《哈利波特》的结尾,不可言说的伏地魔死了,哈利·波特起死回生。罗琳这样写道:“来,哈利的伤疤再也没疼过。一切都显得平常。”

可能奇幻文学对于你我的意义就是: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停止自我攻击”开始。

如果觉得《性别歧视?抗议J.K罗琳?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奇幻文学有问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