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时间:2024-08-03 10:26:40

相关推荐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对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简单为大家讲解一下,第一是周围血管的病变,第二是周围的神经病变,第三是其他危险因素。让我们来详情点击一下。

1糖尿病足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糖尿病足的症状表现是很多的,患上糖尿病足的危害有很多,人们要注意了解糖尿病足的影响,要注意及时的治疗,但是也要注意了解糖尿病足的症状表现。糖尿病足病会有什么症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缺血的主要表现也是糖尿病足病的症状,常见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靠毛脱离,皮温下降,有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闻血管杂音。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当病人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

通过上面糖尿病足病症状的了解,我们知道糖尿病足病的症状很多,这些症状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了解,以便在以后生活中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那么,糖尿病足病的不断发生。

2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对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简单为大家讲解一下,第一是周围血管的病变,第二是周围的神经病变,第三是其他危险因素。让我们来详情点击一下。

1.周围血管病变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下肢多普勒研究报告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3.0倍。来自伦敦的WHO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报告,分别有3%男性糖尿病患者和0.5%的女性糖尿病患者被发现有间歇性跛行,伴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13%~20%单独表现为下肢缺血,另20%~25%周围动脉疾病和神经病变同时存在,46%的截肢与下肢缺血有关。周围血管动脉硬化导致下肢缺血,严重者发生坏疽。在血管病变中除大血管病变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病变亦有其相当重要的作用。小血管病变可见其基底膜增厚,血管弹性差使在灌注压减低时,小动脉代偿性扩张的能力降低,在局部损伤时充血反应减弱。基底膜增厚亦阻止活化的白细胞向组织的移行,局部易发生感染。毛细血管结构异常和硬化,加之晚期功能性异常(充血性反应受损、动静脉短路增加和自我调节功能丧失),加重组织缺血和缺氧,促进组织坏死和溃疡并常使已发生的足部溃疡长期不愈合。

2.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躯体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一般报告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中约60%单独表现为神经病变,25%与其他因素混合存在。糖尿病下肢截肢的患者中有60%与神经病变有关。躯体神经病变中主要是感觉神经病变,它导致痛觉、温度觉、振动觉和位置觉的减退或丧失,感觉神经病变使皮肤完整的保护机制丧失,增加足部损伤的机会(如刺伤、烫伤、擦伤和不自觉的步态改变)并使皮肤在出现小的破损或创伤时而不被察觉,诱发或促发溃疡的发生。运动神经病变导致小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使屈肌和伸肌平衡失调,导致脚趾呈爪状和跖骨头的突出,增加皮肤擦伤的机会;另外,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肌肉萎缩和压力失衡,常使患者身体重力集中在跖骨头、足跟和胼胝,胼胝的形成又增加了压力负荷,易致溃疡形成。自主神经病变使下肢皮肤出汗减少,皮肤干燥易破裂和产生裂隙;另外,自主神经病变还使动静脉短路增加,皮肤总血流量增加,结果皮温增加(常易给人以假象:足部的循环良好,危险性小),动静脉分流增加时,减低脚趾的灌注压、营养性毛细血管血流量因毛细血管盗血现象而减少和损伤时皮下充血反应减低等,增加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另外,血流量增加和血流加速,骨吸收增加,致关节塌陷和足畸形,行走时足部新压力点形成,加大溃疡的危险性。

3.其他危险因素 生物物理因素、创伤常是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有时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足部的感觉障碍,步行在锐利的异物上而无痛觉,但多见的是反复小的机械创伤如不知觉的脚趾与所穿鞋之间的摩擦或在步行时脚趾头的压力增加;糖尿病足形态改变导致脚趾头突出,足底的压力增加,脚底的压力增加和关节胶原结缔组织的糖化增加使关节的运动受一定程度限制,跟关节的活动受限改变了行走时的机械着落点,进一步升高足底的压力,持续脚底压力增加是糖尿病足底溃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一些不正确的处理如贴鸡眼膏、趾甲的不正确修理等亦是导致脚部皮肤损伤的诱因;感染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和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皮肤的外伤、全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降低等)和足局部抵抗力的降低,糖尿病足溃疡几乎都继发感染,且常为多菌种混合感染,厌氧菌十分多见。

关于糖尿病足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为大家描述的也比较详细,可能大家有些术语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只要能知道这三种发病机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成功的。

3如何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呢

如何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呢?糖尿病足是发生是因为低温,血液循环不好所致的,所以糖尿病足患者应选择暖和的地方,避免加重肢端感觉障碍,远离糖尿病足疾病,那么,如何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何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呢?

1、防冻伤:冬季气温低,下肢血液循环不佳,若护理不周保暖不好,容易发生冻伤,而且不容易愈合。

2、防烫伤:冬天病人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为下肢或脚部取暖,若温度过高而下肢的感觉神经麻痹,则极容易烫伤。

3、防干裂: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小的伤口,在容易受伤的部位缠上保护贴以及涂抹润滑剂预防皮肤干裂等。

4、防感染:避免肢端皮肤受损,即使轻微损伤也可导致严重坏疽。鞋袜不要过小过紧,洗脚水不要过烫,不要赤脚行走,不要光脚穿鞋,不贴有损皮肤的胶布,严禁使用强烈的消毒药如碘酒、石碳酸等,剪脚趾甲不宜剪得太短,应与脚趾相齐。

提示:在新春除了要注意日常保养护理之外,还要特别保护好足部,多了解些糖尿病基础常识,这样才能远离引发糖尿病足的危险。

4糖尿病足的发病阶段是怎样的

糖尿病足的发病阶段是怎样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种,其中糖尿病足就是最典型的并发症之一,是临床上最常见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是致命的高发并发症,但由于不少患者对其病的发展全过程不了解,所以在患病时并未重视,从而导致截肢的发生。那么糖尿病足的发病阶段是怎样的?以下介绍糖尿病足的发病阶段:

糖尿病足的发病阶段是怎样的?

一、糖尿病足隐性期(糖尿病足0级):

隐形期糖尿病足症状为常见肢端供血不足,局部皮肤浮肿,足部出现、麻木、感觉瓜迟钝或部分丧失,并伴有疼痛,犹其夜间明显,足部动脉搏动减弱,在初期经常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

二、糖尿病足初期(糖尿病足1级):

初期糖尿病足症状为足底或足背开始出现水泡、血泡,经常会出现烫伤或冻伤、鸡眼等,导致足部经常发生浅表损伤或溃疡,并出现红肿,初期溃疡的分泌物较少。

三、糖尿病足中期(糖尿病足2-3级):

糖尿病足的分期表现之中期糖尿病足症状为足部出现反复感染,而且感染程度进一步加深,已经损伤到足部的皮下组织,并形成组织炎症。此时如果不即时控制,感染会沿着肌间隙蔓散,呈倒三角形状,脓性分泌物逐渐增多,分泌物发臭。

四、糖尿病足重度期(糖尿病足4-5期):

重度期糖尿病足症状表现为深部感染进一步加重,蜂窝织炎融合成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坏严重,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或者深层组织炎症合并成大脓腔,周围出现大面积的损坏组织,骨与关节受到破坏,足趾和脚指出现坏死。

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糖尿病足病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截肢率为7.3%,在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条腿因糖尿病而截肢,并且一半以上的截肢患者5年内需行第2次截肢。

经研究发现,85%以上的糖尿病截肢是可以避免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而当发现足部出现异常的时候更应马上到正规专业的糖尿病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目前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最有效的是采用干细胞移植疗法。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是根据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原理,将干细胞移植到其缺血的下肢肌肉内,使其逐渐分化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促其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糖尿病足的目的。

5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有哪些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为恐惧的疾病,糖尿病足发生以后,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来讲,一定要及时的了解糖尿病足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的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为什么会引发糖尿病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

1、神经病变致感觉障碍是引起糖尿病足基础

肢体血管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觉障碍,微小的病变不能及时治疗,导致伤口迅速扩展。同时由于肢体感觉障碍,还易导致烫伤。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缩,由于长肌无对抗性牵拉,形成爪状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这种畸形使跖骨头成为足底负重的支撑点,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极易发生感染及穿透性溃疡,重者扩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于深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障碍,使病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很不规则,易出现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特别是跖趾关节。

2 、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足部缺血,促使糖尿病足得发生

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缺血,特别是足趾,加上小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使足趾血压下降到全身血压的一半或更低。患者常于夜间熟睡时因足趾疼痛而起床,且需行走几步才能缓解。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环的情况下(如外伤、感染、过冷及过热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可引起坏疽,尤以足趾为甚。

3 、 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导火索

神经病变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创伤,继发严重感染。在轻微的创伤如足底的压疮,趾甲修剪得过短,足癣治疗不当均可引起继发感染。在足底压力负荷部位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均可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扩散,韧带创伤可使感染扩散,引起跖骨骨髓炎。根据缺血的程度而发生湿性、干性和混合性坏疽。

因此,糖尿病会使身体急剧下降,糖尿病足虽然不能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但是给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足部的创伤。

如果觉得《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