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董氏宝宝起名大全 董氏姓名怎么起男孩

董氏宝宝起名大全 董氏姓名怎么起男孩

时间:2019-05-14 13:43:34

相关推荐

董氏宝宝起名大全 董氏姓名怎么起男孩

1058年,包拯60岁大寿,冷清的家里变得热闹非凡。然而,包拯却悲从中来,只见他叹道:“我的儿孙已逝,我老来无子,包家后继无人了!”这时,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下说:“其实你还有一个2岁的儿子。”

包青天包拯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都是公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是天下公认的好官。

但关于包拯不如意的家庭生活,却很少人知道。

包拯一生中一共娶过2位夫人。原配李氏在两人结婚不久便过世了,未能留下子嗣。后来,包拯又娶了温柔贤惠的董氏,两人婚后育有一子,取名包繶。

后,包繶娶了崔氏为妻,两个年轻人恩爱有加,婚后一年,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看着家里新添了个大胖孙子,包拯喜不自胜。

本来三代同堂,是一件令人感到无比幸福的事情。

然而,天意弄人,在包拯54岁那年,就是孙子包文辅出生后仅仅几个月,包繶便因病过世了。

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包拯夫妇痛苦万分。

5年后,当包拯夫妇刚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时,本来活泼可爱的孙子却又意外夭折了。

家中子孙相继离世,一次次痛苦的打击,让这对风烛残年的夫妇一夜之间又老了许多。

见儿孙已逝,包拯不想因为包家耽误儿媳,于是劝她另寻归宿,但崔氏怎么都不同意,坚持留下来照顾公婆。

转眼来到了包拯的60岁大寿,朝中官员以及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一时间冷清的包家变得热闹非凡。

然而,见到此景,包拯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只见他悲叹道:“我的儿孙已病逝,我老来无子,包家后继无人了!”

要知道,包拯是个传统的人,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时,儿媳崔氏突然走到包拯跟前跪下,然后说道:“公公,其实你还有一个2岁的儿子。”

忽如其来的消息,把包拯听懵了。什么?我竟然还有个儿子?我这当事人怎么一点都不知情!我可一直没去招花惹草啊。

原来,当年董氏嫁给包拯时还带了一个陪嫁丫鬟孙氏。后来,董氏见孙氏一直在家侍奉左右,于是便做主,给包拯纳为小妾。

孙氏被纳为小妾不久,便发生了包拯孙子去世的事。再加上当时孙氏受人之托,竟为一罪犯向包拯求情,铁面无私的包拯在讨厌这些行径了。

心情不好的他,一怒之下,便把孙氏打发回了娘家。

孙氏本是陪嫁丫鬟,家里并没什么亲人,儿媳崔氏见其可怜,便偷偷地将其安置了。因此,儿媳崔氏便得知了孙氏已有身孕的事情。

从孙氏怀孕到生儿子的过程中,都有儿媳崔氏不断接济的身影。

包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终于相信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他欣喜若狂,立即让崔氏带他去见儿子。

老来得知的包拯在见到小儿子的那一刻,眼泪忍不住顿时流了下来,他给孩子取名包綖。

4年后,包拯去世,享年64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叮嘱包绶:只要是包家人,世代不能贪赃枉法。

包拯家中清贫,一生公正廉明。在他去世后,宋仁宗亲自过来吊唁。

当宋仁宗见到包绶一身寒酸的穿着打扮,心生怜爱,便授予了包绶一个官职。

要知道,当时包绶仅仅只有5岁而已。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祖上积德,福荫子孙!

长大后的包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后来也成为了像包拯那样的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

被誉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便是包拯的29代嫡孙。

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孝,则多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骄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与其给子孙留下巨额的财产,不如给子孙留下严厉的家风。祖辈德行高尚,子孙才能绵延不绝。#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1058年,包拯60岁大寿,看着满堂宾客他叹道:“我已花甲之年,却没有儿孙延续香火。”儿媳崔氏突然扑通跪下:“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已经2岁了。”

包拯听后,一头雾水,有点摸不着头脑。

他的儿子包繶25岁时候就去世了,孙子也夭折了,只剩下儿媳崔氏,现在哪儿来的儿子呢?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头说起。

包拯,安徽合肥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28岁时考取了进士,北宋宋仁宗时曾任开封知府。

因他为官刚正不阿,为民伸冤,在民间誉为“包青天”,也一直被后世之人称颂。

他有两任夫人和一个小妾,发妻李氏,很早便过世了,没有留下孩子。第2任夫人董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包繶。

包繶,不喜奢华,很简朴,和他的父亲一样。深得皇帝的喜爱,年纪轻轻就做了太常寺太祝。

包繶成年后,便和三朝宰相吕蒙的正外孙女崔氏结婚生子。妻子崔氏贤惠善良,儿子包文辅也聪明伶俐。一家三代同堂,承欢膝下,其乐融融。包拯看着儿孙,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可惜,世事无常,就在包繶25岁时,生了重病,抛下妻儿,过世了。

包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心如刀绞,悲痛欲绝。全家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包文辅的身上。

然而,天不逐人愿。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包文辅5岁时,不幸夭折。顿时,包府上下乌云密布。包拯夫妇连失儿孙,那种打击可想而知。

儿媳崔氏更是心如刀绞,连失生命中2个至亲,这是她人生至暗时刻。

包拯夫妇不忍看她年纪轻轻守寡,多次劝她改嫁,但她却不肯离开,她要替丈夫好好孝顺公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家人好不容易走出失去至亲的伤痛。

转眼到了包拯60岁大寿,他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看着热闹的场面,包拯想起了逝去的儿孙。他黯然神伤,叹道:“我已花甲之年,却没有来延续香火。”

这时,儿媳崔氏看着公公失落的样子,她扑通跪在包拯的面前,说道:“您其实还有一个2岁的儿子。”

包拯听后先是一惊,一头雾水。但儿媳又不像在开玩笑,那么这个儿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个孩子是包拯的妾室孙氏所生。孙氏是董氏的陪嫁丫鬟。

但孙氏脾气不好,经常和包拯发生口角。有一次,孙氏犯了过错。包拯便让她回娘家改嫁。

孙氏回娘家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她没有告诉包拯,只告诉了崔氏,崔氏非常照顾她,让她好好养胎。

后来,孙氏把孩子生下来了。崔氏还经常去接济她。

崔氏和孙氏商量好了,等孩子大一些便抱回包家抚养。

这天,正逢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见公公很失落,便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包拯。

包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在高兴之余,很感激孙氏为包家留下了血脉,也感激儿媳崔氏为包家做的一切。

他老来得子,真是意外之喜,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寓意延绵子嗣。

然而,就在包綖5岁时,包拯离世了,享年64岁。

对于包拯的离世,皇帝宋仁宗很伤心,他来吊唁包拯时,见包拯家徒四壁,还有那么小的儿子,他心中很感慨。

于是,宋仁宗便赏赐了包家许多财物,并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为包綖以后的成长做了很多事宜。

包拯离世后,崔氏请来了老师,教他识文断字,并给他取了学名叫包绶。

婆婆董氏过世后,崔氏便挑起了包家的重担。

她教导包绶牢记包拯家训:一生秉持忠、孝、廉。做人要正直,若有贪赃枉法的人,生前不能进包家大门,死后不准进包家祖坟!

包绶很争气,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严于律己,发愤图强。

包绶成年后,嫂子崔氏便为他张罗婚事,第一位夫人张氏过门不久便过世了,后又求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

文氏善良朴素,后来成了包绶的贤内助。

婚后先后生了4个儿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和2个女儿。

崔氏见包家的香火得以延续,非常高兴。

然而,宋哲宗绍圣元年,62岁的崔氏得了重病过世了。

彼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听到消息后,他悲痛不已,快马加鞭,连夜赶回合肥,披麻戴孝,为嫂子办理丧事。其实在他心里,嫂子崔氏就如同母亲一般。

崔氏为包家奉献一生,美德传遍乡里,宋哲宗为了嘉奖她,下者加封她为永嘉郡君,诏书由苏轼撰写。

而包绶没有辜负嫂娘崔氏为他所做的一切,他为官后继承父亲的品质,造福一方百姓,受到百姓的爱戴。

包拯的家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是希望子孙能传承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只可惜,后来包绶在上任途中染病离世,时年47岁。

【凌云笔】

崔氏,一个普通的女子,却在痛失丈夫和儿子后,化悲痛为力量,替丈夫孝顺公婆,后又将小叔子包绶养大,她为包家所做的一切,值得后人称颂。

不知不觉,想起了包拯小时候,也是嫂子将他养大。现如今,包绶也是嫂子崔氏养大。不得不说,这是包家的良好家风,在潜移默化影响包家所有人,惠泽后世子孙。#历史故事#

1662年,38岁的郑成功含恨而终。弥留之际,他向堂兄郑泰下了一道命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郑泰心有不忍,想要劝阻,可郑成功却直接拔出佩剑,要求杀无赦。

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痛下杀手?他又为何而死呢?这还要从他的儿子郑经说起。

在郑成功19岁那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妻子董氏。虽然郑成功对这位原配妻子并不喜欢,但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郑成功只能遵从。

婚后第二年,董氏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郑经。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平日里家人都很宠爱他,甚至到溺爱的地步,以至于郑经平日里就嚣张跋扈,对道德伦理纲常更是置若罔闻。

多年之后,郑经又像当年自己一样,遵守父母之命,娶了当时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乐乐为妻。

唐乐乐端庄贤惠,一举一动都有大家之风。按理说两人门当户对,是一门不错的婚姻,但是郑经却觉得妻子很木讷。

像正经这样的纨绔子弟是不会老老实实过日子的,这不,和唐乐乐结婚没多久,他就看上了别的女人。

而且这个女人是他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

陈昭娘年龄比郑经大了10来岁,但是她的气质非常妩媚,所以正合了郑经的口味,因此正处于20出头的郑经被她勾走了魂儿,两人整日厮混在一起。

没多久,陈昭娘就怀孕了,于是郑经就瞒着父亲郑成功将陈昭娘纳为妾侍,后来就生下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

得知自己有了孙子,远在台湾的郑成功非常高兴,但是郑经却不敢告诉他孩子的生母是谁,只是说侍妾生的。

这算是郑成功这半年多以来接到的唯一喜讯,于是他命人给妻子董氏和儿子郑经以及生孩子的侍妾送去很多金银礼物。

郑经与陈昭娘私通生子的事情能暂时瞒住郑成功,但是却瞒不住嫡妻唐乐乐,本就不受丈夫待见,这下又找别人生了孩子,这让唐氏受到了深深地侮辱,因此她就回了娘家把此事告诉给了爷爷唐显悦。

唐显悦气不过,为了给孙女出气,他就亲自给郑成功写了一封斥责他的书信,甚至在书信中直斥郑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是一个非常遵循儒家礼法大义的人,收到信之后,郑成功无地自容,而且气不打一处来。

由于唐显悦在南明士族中有一定的地位,所以郑经私纳乳母为妾的事已经在厦门士族中传扬开来,一时之间南明的士族舆论纷纷,他们都力挺唐显悦谴责郑成功教子无方。

郑家出了这等有辱门风的事情,郑成功也跟着受尽了白眼和吐沫,于是他给哥哥郑泰下令处死儿子郑经、乳母陈氏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甚至包括自己的结发妻子董氏。

处死郑经,郑克臧以及乳娘,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是郑成功为什么连自己的发妻也一起处死呢?按照郑成功的说法,是因为妻子的管教不当,教子无方才让儿子犯下了错误。

“我的妻子管教无方,杀之;我之逆子通奸,乱棍打死;乳娘陈昭娘和郑经通奸,沉海溺死,郑克臧同陈昭娘一样。”

但郑泰接到郑成功的命令却犹豫了,一是他并不知道这样的命令是不是郑成功一时气急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郑成功气过之后后悔,那自己便难逃责任。

二是,郑成功此时已经病重了,并且时日不多了,而郑经也算是小有作为,而且日后后说不定他还要指望自己的侄子郑经呢,孙子思来想去郑泰便没有下手。

郑成功知道以后,心中愤懑至极,竟急愤而亡。临死前还在捶胸顿足,大喊道:“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于是他抓破自己的脸面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郑经在郑成功去世之后,竟然还是将陈昭君立为了妾室,但是母亲董氏却因因为郑成功的去世与郑经的关系疏远了很多。

在郑成功临死前,他已经放弃了厦门和郑经,而把台湾的治理大权交给自己的弟弟郑袭,郑成功带着遗憾离世后,其台湾部下拥立郑袭为代理招讨大将军,盘踞台湾。

而郑经一听到此事,立刻从厦门发兵攻打郑袭,最后击败郑袭,将其软禁在厦门,后郑袭出逃投靠了满清,郑经就在台湾继承了“延平王”爵位。

郑经去世前,把监国的印玺交给了长子郑克臧,这意味着郑克臧将成为明郑第三代领导人。然后,郑经先后召集刘国轩、冯锡范两位台湾重臣,向他们托孤,希望他们能够忠心辅佐郑克臧。刘、冯二人在郑经榻前答应得好好地,结果郑经一去世,他们就反悔了。

而且后来“郑克臧并不是郑经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不能继承延平王爵位”的谣言传到了董氏耳朵里,她立刻太召集众人在北园别馆召开会议,当众要废掉郑克臧的监国之位,另立郑经次子郑克塽为监国。郑克臧不服,更不愿交出监国印玺,冯锡范等人便下令将郑克臧活活绞杀。

郑成功临死前下令杀妻、杀子、杀孙是因为郑经的“不正经”,但他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死因居然是自己的儿子郑经,正是郑经的不正经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郑成功驰骋半生,威名远扬,却因长子风流荒唐之事而蒙羞,含恨而终,让人扼腕。他虽下达杀令,但心中大痛,恐怕是常人难以承受。

古训有云: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假如郑成功对于长子的品德教育能从小严抓,或许就不会有这么悲惨的下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包拯60大寿时,悲叹自己膝下无子,这时儿媳崔氏突然抱着一孩子,跪在包拯面前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我把他养到2岁了。”包拯震惊之余,连忙问崔氏怎么回事。

包拯,北宋的名臣,为人刚正不阿、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的爱戴。

然而包拯在晚年也有烦心事,因为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后离他而去,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也难免顶不住没有后代的压力,所以在包拯60大寿时,心里还是自责不已。

包拯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践行者,别人都是妻妾成群,但是包拯就连三妻四妾都接受不了。

包拯的原配为李氏,两个人非常恩爱,但是天意弄人,李氏嫁给包拯没多久就去世了,也没给包拯留下子嗣。

包拯后来扛不住包家的压力,续弦董氏,果然董氏没有让包家失望,为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

包繶出生后,人生就已经被铺好了道路,他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只要他成年就可以上任了。等包繶到了19岁,便与崔氏成婚了,婚后第二年,包繶还没去上任,就因病去世了,好在包繶和崔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包文辅。

儿子没了,包拯就把所有的爱注入到孙子身上,可是没想到包文辅在5岁的时候就夭折了,短短几年,包拯连续是失去了儿子和孙子,包拯悲痛万分。

此时,包拯的年纪已大,想要生个儿子也没可能了,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完了,但是儿媳崔氏还年轻,就劝说她改嫁,去找自己的幸福,可崔氏一口回绝说:“公公是天下受人仰慕的人,我代替夫君来侍奉你,我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很快,包拯60岁大寿到了,虽然前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但是包拯的内心却很痛苦。

这时,趁着包拯大寿的时候,儿媳崔氏抱着一个娃娃,跪在包拯面前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并且我已经养到了2岁。”

包拯听了之后,满脸震惊,欣喜之下便问儿媳怎么回事。

原来包拯这个2岁大的儿子,母亲是孙氏,她是包拯原配妻子李氏的陪嫁丫鬟,和李氏一起嫁到包家,是包拯的媵妾。

李氏去世后,包拯没有接受孙氏,为了不耽误孙氏,就把她赶回了娘家。可是没想到,孙氏这时候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

孙氏回去后很委屈,但是又不敢把怀孕的事情告诉包拯,就偷偷告诉了崔氏。崔氏一听孙氏有公公的骨肉,就很高兴,时不时地往孙氏家里送钱,让她好好照顾肚子里的孩子。

孩子生下来后,崔氏觉得孙氏家中条件太差,便把孩子接回来自己养,这一养,就是两年。

包拯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觉得对孙氏有所亏欠。包拯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包綖,后来改名叫包绶。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素材、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谢谢!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都安慰他,此时,守寡多年的儿媳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百姓们世代传颂的包青天,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可包拯的感情与家庭却不那么幸福。

包拯娶过两任妻子,纳过一个小妾,发妻李氏与包拯青梅竹马,可两人成婚不久,李氏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

几年后,包拯迎娶了第二任夫人董氏,婚后七年,董氏才给包拯生下了儿子包繶。

此时包拯已经34岁了,在当时属于中年得子,包拯非常激动,用心栽培这个儿子。

等包繶19岁时,包拯给他寻了一门亲事,儿媳叫崔氏,两人很快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包拯乐得合不拢嘴。

婚后不久,包繶还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属于双喜临门。

可万万没想到,第二年,包繶还没去上任就病故了,年仅20岁。

包拯、董氏、崔氏都伤心万分,岂料祸不单行,五年后,孙子包文辅也夭折了,包拯一下绝了后,心如刀绞。

但包拯与夫人董氏都是开明的人,他们不忍心儿媳崔氏年纪轻轻就守寡,多次劝说让她改嫁。

可崔氏坚决不从,一心要从一而终,要做一个贞洁的烈女。

崔氏说:“公公婆婆失去了儿子孙子,已经够悲伤了,我不能再离你们而去,要留下来照顾你们!”

这番话让包拯特别感动,转眼间来到了1058年,这一年包拯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在古代是要隆重庆祝的。

寿宴当天,许多同僚、亲朋都来给包拯贺寿,宴席上,包拯看众人拖家带口,一派和气,想起自己早逝的儿孙,忍不住悲从中来。

众人见状,赶紧上前安慰包拯,劝他看开点儿,大不了再要一个,可众人越是劝,包拯就越难过,“我都六十了,都这把年纪了,还怎么要孩子啊?”

此时,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儿媳崔氏,突然走上前,跪倒在包拯面前说:“公公,有件事,我一直没敢跟你说,其实你还有个小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多了!”

听完这句话,众人都呆住了,婆婆董氏过来呵斥说:“当着这么多贵宾的面,可不能开你公公的玩笑啊,你想逗他开心,也不能瞎说啊!”

崔氏却说:“儿媳没撒谎,您真有一个小儿子!”

包拯看她面色凝重,不像说谎,就让她接着往下说。

崔氏便缓缓道来:原来,包拯除了两任妻子外,还纳了一门小妾叫孙氏,而这个小妾不是别人,正是董氏当年嫁过来时的陪嫁丫鬟。

这陪嫁丫鬟在古代来说,可不是外人,是“通房”的,包拯按照惯例,就把这个丫鬟纳为了小妾。

可没想到,这个丫鬟的脾气还挺大,经常与包拯吵闹别扭,包拯失去儿子和孙子后,心情难免有些差,有次和孙氏吵完架,一气之下就把她赶了回去让她改嫁。

孙氏也没有说软话,收拾铺盖卷就走人了,可回去后不久,她就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

孙氏是个倔脾气,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但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崔氏耳中。

崔氏想着公公终于有后了,这个孩子一定得保住,不能有半点差池,她就跑到孙氏娘家,好说歹说、好吃好喝地哄着供着,安抚着孙氏把这个孩子生了下来。

孩子生下来后,孙氏抱过来一看,顿时喜出望外,竟然是个“带把的”,老包家的香火终于又续上了。

但孙氏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公公,她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再说,终于等到了包拯六十大寿这天,崔氏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这才当着众人的面和盘托出。

六十岁的包拯老来得子,欣喜若狂,把儿子抱过来一看,眉眼间与自己如出一辙,肤色也是黝黑的,完全继承了包拯的特点。

包拯给小儿子取名包绶,幼名包诞,可父子俩相处了没多久,在包绶五岁时,包拯就病逝了。

在“追悼会”上,宋仁宗亲自来吊唁,望着包家家徒四壁,还有五岁的幼儿嗷嗷待哺,宋仁宗也是感慨万千,不能让这样的清官好官的家人,老无所养幼无所教。

于是宋仁宗大手一挥,赏赐了包家许多财物,还授予五岁的包绶太常寺太祝一职。

包绶长大后,也继承了包拯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作风,是官场难得的一位好官,深受百姓爱戴与拥护。

然而,包绶也只活了四十七岁,在赴任潭州途中染了重病,船只开到黄州附近时,便不治身亡了。

人们打开包绶的行李一看,里边除了任命状之外,只有一些书籍、文具和著述,找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

包绶常年掌管大内珍宝,可他去世后,行李中只有四十六枚铜钱,再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人们推测:他是连病带饿而死的。

好在包绶子女众多,生了四子两女,延续了包家优秀的血脉。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正式成为宋朝的一名官员。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建昌知县,但他顾及家中父母年迈,便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朝廷也很人性化地同意了。

然而包拯的父母不想让他离开家乡,包拯便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中照顾父母。在宋朝当官,俸禄还是挺高的,因此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包拯辞官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许多人觉得包拯为了尽孝而辞官,堪为读书人的表率。

父母去世后,包拯又为他们守孝数年。朝廷知道包拯仁孝,多次派人前来征召,包拯一再拖延,1037年才回到京城,继续任职。

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所以此前的几任知府都暗中搜刮砚台,用来讨好当朝权贵。包拯非常鄙视这种行为,所以他在任期间没有将一块砚台拿回家,更别说进献给朝中官员了。

包拯后来回京担任要职,在职期间多次向皇帝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弹劾了不少官员,为百姓做了不少事,赢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却在晚年遭遇了差点绝户的危机。

1033年,董氏为包拯诞下长子包繶。包繶自幼聪明好学,包拯很是喜爱,因此尽心栽培。包拯回京担任要职后,宋仁宗赐封包繶为太常寺太祝。不过包繶当时年纪尚小,包拯就没让他赴任,而是打算等他成家后再说。

1052年,包繶娶淮阳的崔氏为妻,崔氏出身名门,其外祖父乃是担任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繶将会在第二年赴任,然后勤勤恳恳地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偏偏命运弄人,包繶竟在第二年病死。

人生最痛苦的几件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绝对排得上前几。包拯此时已年过五十,再想有儿子着实有些困难,更何况他在长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思,如今全部打水漂,岂能不悲痛?好在崔氏在包繶病故前生下儿子包文辅。

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包拯稍稍振作了些,并将希望都放在了孙子身上。然而祸不单行,包文辅未满五岁就夭折了。接连失去儿子和孙子,包拯悲痛欲绝,好几天连饭都吃不下。

包拯从悲痛中缓过来后,觉得儿媳崔氏也是个可怜人,年纪轻轻就丧夫丧子,以后还要面对孤灯残枕,于是就劝她改嫁。可没想崔氏却执意不从,并表示包家无后,她不忍离开,愿替包繶为包拯夫妇尽孝。包拯不好勉强,便让崔氏留在包家,将其视为亲生女儿。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与包拯有相似的悲惨遭遇,他的几个儿子全部夭折,而且他年纪越大,后宫中怀孕的嫔妃就越少,皇位的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稳定人心,仁宗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赵宗实作为养子。

但养子终归是养子,所以仁宗虽然知道子嗣艰难,但就是不立宗实为储君,而是硬拖,等亲儿子出生。于是不少大臣催促仁宗早立储君,但仁宗一概不理。包拯很理解仁宗的想法,所以他也当面劝谏仁宗早立储君。

仁宗不满地问他:“你想立谁?”包拯回答:“臣劝陛下早立太子,是为了大宋。臣年过六十,也没有儿子,臣理解陛下,所以陛下不该怀疑臣有私心。”仁宗很是尴尬,只得敷衍道:“这事需要和大臣们再好好商议。”

仁宗直到驾崩仍没有亲儿子在世,最终只能将皇位传给养子,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人世。而包拯在这方面就有些截然不同了,因为她的儿媳崔氏替他“找”了一个亲儿子回来。

原来包拯有一名叫孙氏的侍妾,在1056年时被他打发回了娘家。包拯当时并不知道孙氏已怀有身孕,所以没有在意孙氏的后续情况。不过细心的崔氏察觉到了孙氏有孕,便瞒着包拯,私下不断派人给孙氏送去钱财衣物。

孙氏生下男孩后,崔氏在征得孙氏同意后,偷偷将男孩抱回包家,养在自己房中。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包拯得知自己竟还有儿子在世,万分惊喜,当场为儿子取名包绶。在场宾客见此情形,纷纷向包拯贺喜,称包家不仅后继有人,还有个好儿媳。包拯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

包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若是真的绝后,那绝对会让世人难以接受。好在包拯最终老来得子,让包公的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崔氏终身不改嫁,替丈夫尽孝,还抚养丈夫的弟弟,也算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了。另外,后世文学作品中“嫂娘”的原型便是来源于崔氏。

1057年,包拯60岁大寿。宴会后,包拯却独自躲进房里,偷偷抹眼泪:“包家无后,我真白活这么多年。”突然,儿媳崔氏抱着1岁的孩子,扑通跪倒在地:“恭喜您当爹!”

包拯,北宋名臣,与狄仁杰、于谦、海瑞、寇准并称为“五大青天”。

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真正的“包青天”脸不黑,额头也没月牙,更没有那么多“断案如神”的故事,但他却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清官。

庆历年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历来是富庶之地,还有久负盛名的特产——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要经历千辛万苦开采,精心打磨雕刻而成,数量十分有限,历朝历代都是贡品中“爱马仕”。

因此,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都以拥有一方上好的正宗端砚为荣。

而此前,历任端州知府,都会利用进贡之机,过度开采端石,而且大肆搜刮民间的端砚,用来向权贵行贿,铺就晋升之路。

包拯走马上任端州知府后,就立下规矩,自己不会拿一块端砚,也不允许手下搜刮超过贡品数量的端砚。

当时,老百姓负担一下子就小了不少,大家都拍手称快,包拯的美名也传到朝廷。三年之后,包拯就被提升到京城为官。

没想到,包拯在赴任路上却因为一块端砚,差点一命呜呼。

当时,包拯带着几名随从,乘船经过西江羚羊峡,一路行至江面开阔处。

突然,一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雷滚滚,船被风浪拍打,摇晃地十分剧烈,都快要倾覆。

包拯感到“事出反常必有妖”,便问书童包兴是否有事瞒着他。

包兴见情况危急,毕竟瞒不下去,对包拯说:“离开端州时,一位家住羚羊峡的老砚工为报答大人之恩,偷偷塞给我一块端砚。”

包拯大惑不解,包兴接着说:“在您刚到端州时,曾送给他3两银子,为老伴治好了病。一直无以为报,听说您要调走,便专门赶制出一方端砚,特别嘱托我离开端州后,再告诉您。”

包拯沉思片刻,说道:“我到任之时,便许下承诺,不收一块端砚,虽是老人家好意,但也不可自毁其名。”于是,便让包兴从箱子取出砚包。

没想到,包拯解开包裹端砚的黄缎后,竟随手将端砚抛下江中,霎时,天朗气清、阳光灿烂、风平浪静。

据说后来,在包拯掷砚处,隆起一块陆地,古称墨砚沙,这就是现在砚洲岛的来历。

包拯到京城后,先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开封知府等职,深得皇帝信任、百姓爱戴,可以说,妥妥地事业有成,但可惜,家庭生活就没那么顺利。

包拯一生有二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但她身体不好,结婚没几年,还没生下一儿半女,便因病去世。

后来,包拯为了延续香火,便又迎娶董氏为妻。董氏是个贤内助,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为其生下儿子包繶。

包繶在包拯的悉心教育下,为人正直,学习刻苦。在他19岁时,不仅娶到大家闺秀崔氏,还担任太常寺太祝的官职。

然而,天妒英才,包繶成婚刚2年,就因病去世,更不幸的是,包拯的孙子也在五岁时,夭折。

这接二连三的遭遇,让包拯夫妇白发人送黑发人,包繶的夫人崔氏更是备受打击,险些伤心而去。

此后,包拯想再努力一把,为包家延续香火,便将董氏身边的丫鬟孙氏纳为小妾,但妻妾二人的肚子毫无动静,包拯虽然每天都十分努力,却也无可奈何。

日复一日,包拯和小妾孙氏感情不合,经常吵架。直到包拯59岁时,他觉得延续香火无望,孙氏又不愿在府中生活,包拯便将孙氏送回娘家。

为了保证孙氏顺利返乡,包拯特地安排儿媳崔氏一路照顾。

没料到,在途中,儿媳发现孙氏怀有身孕。但因舟车劳顿,让本就体质较差的孙氏非常虚弱,为了孙氏能顺利保胎,于是,崔氏决定先不要张扬,待时机成熟,再告诉公婆大人。

一年之后,开封城里喜气洋洋,包拯在家中做60岁寿宴。席间,包拯露出久违的笑容,和众多宾客把酒言欢,场面十分热闹。

但宴会散去后,包拯却怅然若失,因为在如此高兴的时刻,却因儿子早逝,而缺少子女行跪拜礼的环节。

包拯一个人在房内偷偷掉下眼泪,感叹老来无子的凄凉。

恰在此时,儿媳崔氏抱着1岁的孩子,突然跪地,这让包拯感到十分惊讶。

没等包拯问她由来,崔氏就将喜讯告诉包拯——她怀中的这个小孩就是包拯的儿子。

包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崔氏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包拯抱着孩子,流下幸福的眼泪。

老来得子的包拯心中非常高兴,看包家香火得以延续,便为儿子取名为:包綖。

[沪上垂钓客]

包拯一生为国为民,但他也有普通人温情的一面。

其实,名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普通人也不必羡慕名人的风光。

做好自己,认真过好每一天,便是幸福。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人世间的故事# 关注@沪上垂钓客 为你讲有趣有料有情的故事

235年,魏明帝曹叡气冲冲地走进太后郭女王的寝宫,对自己这位养母喝道:“我听李贵人说,当初我母亲的死是受你诬陷才造成的,是这样么?”郭女王听了,不怒反笑道:“因为过去的事而责问母亲,是为不孝!况且,你母亲的死,是先帝下的旨,与我何干?”

郭女王的话明显没有解释也没有承认,曹叡为此更加气愤,便拂袖而去,自此之后再未到郭女王宫中请安,并且经常悼念生母甄宓。郭女王见此,心有郁结,不久后暴毙于宫内,引得旁人遐想无限。

太后郭女王,是南郡太守郭永的小女儿,她出生的前一天,其母亲董氏做了个奇怪的梦,父亲郭永由此觉得这个小女儿不一般。等她稍长一点,其行为举止隐隐然有贵气,郭永便十分高兴地说:“这个女儿就是我们家的女王呀!”为此给她取名为女王,真是霸气的名字呢。

可惜,郭女王名字虽富贵霸气,可童年却并不美好。她出生没几年,父母便因战乱而去世了,孤苦无助的她不得不四处奔波,最终被铜鞮侯收养,才算稍微安定下来。

2,曹操为儿子曹丕选侍妾,已经29岁的郭女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去参选。本以为会落选的她不曾想到,比她小三岁的曹丕放着许多青春女子不选,反而挑中了年岁已大的自己,为此,郭女王怀着惊喜的心情入了曹丕府,成为曹丕的一名侍妾。

当时,曹丕和弟弟曹植正处在争权激烈时期,而且曹植凭借才气名声隐然占据上风,曹丕为此十分着急。郭女王作为侍妾,眼见曹丕着急上火的,便经常给曹丕提出些意见,曹丕照着去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渐渐占据主动权,对郭女王也越来越喜欢。

2,在郭女王的帮助下,曹丕打败了曹植,被封为世子。就在这时,郭女王的弟弟私吞官府布匹被人告发,曹丕便想用自己的身份去逼迫审案的官员。郭女王知道后连忙制止他说:“世子好不容易有今天,不应为我的弟弟而冒风险。”曹丕听了之后十分感动,自觉没有选错人。

三年后,曹丕代汉建魏,郭女王因此被封为夫人,不久之后,又被立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甄宓。由侍妾到贵嫔,郭女王虽没有坐上皇后的位置,但她已经很满足了,时常以东汉马皇后为榜样,团结后宫,对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更是尽心照顾,这让曹丕看在眼里,内心十分欣慰。

曹丕是欣慰高兴了,可皇后甄宓却不高兴了。自恃美貌的甄宓见郭女王年纪一把,又没有儿子,却得到曹丕的宠爱,心里十分不甘,便常常说一些抱怨的话。曹丕知道后,十分生气,加上这时候有人提醒他甄宓生曹叡时是早产,曹丕因此认为甄宓不忠贞,便下旨赐死了甄宓。

2,眼见后位悬空一年多了,曹丕便想要立郭女王为皇后,这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郭女王过于机敏,常有僭越之举,怕日后会干政。可曹丕毫不在意,下旨册封了郭女王为皇后,并且让曹叡过继给郭女王,以抚慰她没子嗣的心情。

大臣们的担心或许是没有必要的,郭女王成为皇后之后,不仅没有骄横放纵,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和本家的亲戚。宫里其他妃嫔犯错,她去和曹丕下跪求情。曹丕出征,她便留守后方,甚至屋舍崩坏也不轻易迁宫,这般种种,让曹丕觉得:这个皇后优秀!

226年,曹丕去世,儿子曹叡即位。起初,曹叡因为生母之事对郭女王有所愤恨,因此大臣们都觉得曹叡不会尊郭女王为太后。可结果出乎意料,曹叡下旨尊郭女王为皇太后,并每日到许昌宫给郭女王请安,丝毫没有怨恨之情。

而郭女王因为没有儿子,早就把曹叡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经常劝导曹叡,不要过多更改曹丕留下的政策,曹叡也经常听取她的意见,十分和睦。

235年,甄宓临死前嘱咐照顾曹叡的李贵人病重,临死前,她向曹叡描述了他生母死时的惨状,并跟曹叡暗示说郭女王或许才是害死甄宓的主谋。曹叡听了十分生气,第一时间跑去质问郭女王,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可是郭女王丝毫不理会曹叡的愤怒,也并没就此做出解释,毕竟下旨处死甄宓的是曹丕。曹叡没办法,只好回宫,但自那以后再也不去请安,郭女王为此十分郁结,不久之后便病逝于宫中,享年五十一岁。

身为曹丕的第二任皇后,郭女王其人如其名一样,有着女王般的睿智和气度,在其成为皇后之后,带头行节俭之风,并促进后宫的和谐共处,实在是一位贤内助。而对外,郭女王帮助曹丕取得了争位之战的胜利,功不可没,而这些是甄宓所不具备的,因此得宠,也实属正常!

至于说郭女王害死甄宓一说,其实臆测的成分居多,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那便是在甄宓被废这件事里,郭女王的话去了作用,这才是曹叡生气的原因,至于甄宓之死的最大主谋,应该是曹丕,而不应该让郭女王来背锅。#历史# #头条#

参考文献:《魏略》《后汉书》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正式成为宋朝的一名官员。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建昌知县,但他顾及家中父母年迈,便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朝廷也很人性化地同意了。

然而包拯的父母不想让他离开家乡,包拯便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中照顾父母。在宋朝当官,俸禄还是挺高的,因此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包拯辞官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许多人觉得包拯为了尽孝而辞官,堪为读书人的表率。

父母去世后,包拯又为他们守孝数年。朝廷知道包拯仁孝,多次派人前来征召,包拯一再拖延,1037年才回到京城,继续任职。

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所以此前的几任知府都暗中搜刮砚台,用来讨好当朝权贵。包拯非常鄙视这种行为,所以他在任期间没有将一块砚台拿回家,更别说进献给朝中官员了。

包拯后来回京担任要职,在职期间多次向皇帝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弹劾了不少官员,为百姓做了不少事,赢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却在晚年遭遇了差点绝户的危机。

1033年,董氏为包拯诞下长子包繶。包繶自幼聪明好学,包拯很是喜爱,因此尽心栽培。包拯回京担任要职后,宋仁宗赐封包繶为太常寺太祝。不过包繶当时年纪尚小,包拯就没让他赴任,而是打算等他成家后再说。

1052年,包繶娶淮阳的崔氏为妻,崔氏出身名门,其外祖父乃是担任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繶将会在第二年赴任,然后勤勤恳恳地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偏偏命运弄人,包繶竟在第二年病死。

人生最痛苦的几件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绝对排得上前几。包拯此时已年过五十,再想有儿子着实有些困难,更何况他在长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思,如今全部打水漂,岂能不悲痛?好在崔氏在包繶病故前生下儿子包文辅。

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包拯稍稍振作了些,并将希望都放在了孙子身上。然而祸不单行,包文辅未满五岁就夭折了。接连失去儿子和孙子,包拯悲痛欲绝,好几天连饭都吃不下。

包拯从悲痛中缓过来后,觉得儿媳崔氏也是个可怜人,年纪轻轻就丧夫丧子,以后还要面对孤灯残枕,于是就劝她改嫁。可没想崔氏却执意不从,并表示包家无后,她不忍离开,愿替包繶为包拯夫妇尽孝。包拯不好勉强,便让崔氏留在包家,将其视为亲生女儿。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与包拯有相似的悲惨遭遇,他的几个儿子全部夭折,而且他年纪越大,后宫中怀孕的嫔妃就越少,皇位的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稳定人心,仁宗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赵宗实作为养子。

但养子终归是养子,所以仁宗虽然知道子嗣艰难,但就是不立宗实为储君,而是硬拖,等亲儿子出生。于是不少大臣催促仁宗早立储君,但仁宗一概不理。包拯很理解仁宗的想法,所以他也当面劝谏仁宗早立储君。

仁宗不满地问他:“你想立谁?”包拯回答:“臣劝陛下早立太子,是为了大宋。臣年过六十,也没有儿子,臣理解陛下,所以陛下不该怀疑臣有私心。”仁宗很是尴尬,只得敷衍道:“这事需要和大臣们再好好商议。”

仁宗直到驾崩仍没有亲儿子在世,最终只能将皇位传给养子,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人世。而包拯在这方面就有些截然不同了,因为她的儿媳崔氏替他“找”了一个亲儿子回来。

原来包拯有一名叫孙氏的侍妾,在1056年时被他打发回了娘家。包拯当时并不知道孙氏已怀有身孕,所以没有在意孙氏的后续情况。不过细心的崔氏察觉到了孙氏有孕,便瞒着包拯,私下不断派人给孙氏送去钱财衣物。

孙氏生下男孩后,崔氏在征得孙氏同意后,偷偷将男孩抱回包家,养在自己房中。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包拯得知自己竟还有儿子在世,万分惊喜,当场为儿子取名包绶。在场宾客见此情形,纷纷向包拯贺喜,称包家不仅后继有人,还有个好儿媳。包拯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

包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若是真的绝后,那绝对会让世人难以接受。好在包拯最终老来得子,让包公的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崔氏终身不改嫁,替丈夫尽孝,还抚养丈夫的弟弟,也算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了。另外,后世文学作品中“嫂娘”的原型便是来源于崔氏。

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

如果觉得《董氏宝宝起名大全 董氏姓名怎么起男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