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阅读感悟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阅读感悟

时间:2022-08-12 13:45:59

相关推荐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阅读感悟

读书笔记:道士塔及其文化遗存

文/蓝光

余秋雨把《道士塔》作为《文化苦旅》这本书的第一篇,想必有其用意,也可说用心良苦。

《道士塔》记录了莫高窟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文献遭到掠夺的过程。当然,是通过作者的眼睛所见,来反映今天的莫高窟所带给人们对文明的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更深层次问题的思索。由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录这位道士,我们自然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入侵者”破坏的情景,这只是一个想象的问题,更深层的思考来自于为何宝贵的历史文献,能轻而易举地遭到破坏。这种由个体行为推及到整个社会的联想,是这篇《道士塔》能给予我的最初启发。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作为一介草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化的思索是件常事,对于文化发展的关心也是固有的秉性。《道士塔》给人以更多的感概,读之能引起人思索,归纳后,我认为有这么几条:

一是道士塔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符号,历史的遗迹,更是特殊的历史见证,是今天发展的参照物。敦煌石窟重要文献的被掠夺,罪在王道士,而根在那腐败的清朝社会制度。历史上建了道士塔,是留给后人寻找答案作个物质凭证。

从道士塔我们想到的是什么?自然是王园录,一想起王园录,就会联想到那一车车的文献,联想到自家的珍珠宝贝被贼人偷盗而引发的不快。所以说,道士塔已不是单纯的一座小小纪念物,而是一座耻辱碑。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的,也使后人知道了中华文明精华之敦煌石窟,毁于谁之手?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地受耻辱?传统文化的散失或损毁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今天的人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因此对文明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是道士塔作为一种历史见证物,会给我们以更多的启示,特别是对于未来文明开创的理解。一个社会文明的积累,更多地是依赖历史和过去。文明沉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过程,创造和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财富,这些财富都将被人为的耗费,或者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文化却能几千年根植于人类之中,一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保留,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根植于文明的创造者之中,它融合了整个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很多,铸就这些耻辱的原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力不强。国力的不强主因是人事不盛。国力不强,必然表现出软弱,软弱则被欺。而民族的强盛,重要的靠精神,凝聚劳苦大众。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民族,衰败是必然的结局。中国历史上几次外来的侵略,皆是国力不强所致。这些象钉子一样钉在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国人心中的耻辱,必然也会钉在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文人心中。那钉子刺在肉里,会时常警醒国人,使那些人不敢妄自菲薄。或许只有在许多痛楚的比照下,民族的精神,才会被激发。过于舒坦和平静,会抹去不愉快的记忆,也将最终带来人生的不快活。

我以为,如果政权为无能无知者把持,就象当初王道士把持着敦煌这一重要的文化圣地一样,最终将会“国将不国”。一个地方或单位的领导,如果无能,这个地方或单位必然受到影响,其事业自然也会受到大损失。王道士是历史的一大悲哀,那些损公肥私或有政不谋、执政不为民、有政不作为的的人应该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三是王道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愚味是悲哀的,是民族的悲哀。王道士的悲哀是个体的悲哀,而其社会的黑暗才是真正的悲哀。那些失去的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东西,或被破坏了,或被明抢暗夺地流失了。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遭遇很多,教训也不少。我们要理性地、高瞻远瞩地俯视这一足以引起人们顿足的现象,并声讨这一现象。余先生作为一介文人,向人们传达了很重要的信息和声音,那声音被放大了,听来苍凉中透出一股担忧,关切中透出一股力量,在震撼着今天的许多人。对于抢救传统文化这种警醒或文化阐释,不再是余秋雨先生一篇游记所能承载的了。那已经转化为一把孱利的钢刀,去刺向敌人胸膛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的手也割了一刀,刺痛让勇士会更勇猛,会激发了痛所带来的力量。

《道士塔》这篇文章朴实地记述了王道士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阐释了文化遗存对于人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记住它的发生,记住它对中华民族的伤害,记住当时那种无奈、那种无知。作为一个文化人,如何感慨这一切,对待这一切,那是个人的事。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唤起国人对文化遗存保护的普遍性的良知,让人们表现出热忱的爱国心,为国家辉煌而奔走的诚心。

但愿今天,能多一些有志于文明发展的人,多一些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忧的人。自然,我们这个民族就会真正强大起来。

#读书笔记#三个男人和一个文明的故事,再读余秋雨先生《道士塔》,好恨哦!

《道士塔》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高考热点文章精华锦囊。

三个男人:王圆箓(道士)、蒋孝琬(翻译)、斯坦因(外国盗贼)

1、道士塔,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近代文明衰弱的标志,他代表曾经发生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2、一个文盲、农民、山寨道士阴差阳错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外国盗贼斯坦因在汉奸蒋孝琬的忠心陪伴辅佐下,从王道士手中疯狂掠夺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至今我们只能屈辱的从外国博物馆买回浓缩胶片;

3、敦煌文物被盗原因:王道士的愚昧无知,破坏贱卖敦煌文物;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

4、悲剧的终结: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敦煌文物被掠走给研究华夏文明带来巨大困难,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作者文化苦旅至敦煌,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好恨哦!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恨旧时官员的昏庸腐败

恨帝国主义强盗的贪婪无耻

再次细读先生《道士塔》有悲愤,有压抑、也有自豪。

#头条教育星师计划#

敦煌经卷曾被妇女当肥皂洗衣服……

读过余秋雨《道士塔》的人都记得,敦煌经卷是被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洞窟里搞破坏性装修时无意中发现的。而民国报纸记载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说是庚子事变后,外国人得以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内地游历了,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就先后来到了敦煌,他们发现当地妇女都用很多古纸烧成灰用来洗衣服,询问得知,这些古纸来自鸣沙山寺庙旁的山洞里。这个洞原来是看不见的,只是年深岁久,洞壁塌了,才露出这个洞来,里面满满当当的都是唐朝经卷。通过贿赂寺僧,斯坦因和伯希和得以把这些经卷成车成车地拉到欧洲高价出卖。直到伦敦和巴黎图书馆也出现了敦煌经卷,中国人才开始重视起来,要把残余的经卷送到北京,但是当时清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到处都是贪污腐败,这些经卷经过漫漫长途,被沿路官员偷摸殆尽,四散各处。

日薄西山的清朝,政治腐朽,经济凋敝,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场的生态,对于敦煌经卷来说,都是一种灾难,虽然这样说似乎很没有民族良心,但就那时的中国来说,真的不适合保存敦煌经卷,虽然那些外国探险家也主要是为了金钱偷走了我们的宝物,但最起码这些宝物在那个时代在别的国度得到了更好地保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不幸之幸的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旧闻来源】

《大地》1948年1月11日《西人到吾国盗宝》(有删节)

中国是地球上最古之国,文化原比西洋高得多,所以凡是从我国取去的一书一画,甚至如一块铜铁、一片古笺,都能在欧美高价售出。

清光绪末年,甫当庚子之后,举国畏惧外人,西人入我国游历者,不敢限制其行动。时有英人斯坦因与法人伯希和,先后入我西北游历,至敦煌,见当地妇女聚旧纸若干,烧成灰烬,淋水洗衣服,以代胰皂,二人俱讶其何来如许废纸,询之系出于鸣沙山三界寺寺旁之山洞中。至其洞见洞口原不外露,因败壁倾圮而始知有洞,探身其内,则见满洞皆为古纸卷轴,此即为敦煌唐人写经出世之由也。

斯坦因与伯希和略贿寺僧,便大批起运出境,运至欧洲去售卖,获财至巨,嗣伦敦与巴黎之图书馆皆见此物,我国之文化人始知注意,乃收其残余部分,运至北京,时清廷方濒于崩溃之际,政府无能,官吏贪污,既知唐人写经纬珍物,遂明抢暗偷,一分而散。故目下我国尚残存一部分,堪供文人牙慧。

修订后的《文化苦旅》,首篇由《道士塔》换为《都江堰》,其中有什么深意?在莉莉分看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出版时间不同,作者的年龄不同,心态也不同。

2.文中描写的内容,《都江堰》描写的是一个王朝的开端,《道士塔》反映的是民族的衰落。

3.时代大背景不同,从文化失落到文化自信。

修订后的《文化苦旅》,文风柔和了很多,也更富有正能量。#双11好物节# #头条品书团# #遇见好书#

读《道士塔》

得闲,读余秋雨散文集的《道士塔》,正版图书中一错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那道士名王圆箓(lu四声),书中印成了篆。我标注后改好错,防止后读人重蹈覆辙,浪费时间。

这个道士是个普通人,之所以在历史的轨迹中能上纲上线,和敦煌莫高窟有关。

一个逃荒的农民,机缘巧合到了莫高窟,成了看守门户的,彼时倒也没什么,一个破落的地方,一个像苦行僧似的人儿。某天早起打扫卫生,不知怎的就打裂了墙,墙破宝出,满满一洞的文物,王道士面对这即将轰动世界的宝物,只是觉得有些蹊跷。

若是把后来国宝流失的巨大损失,归于他一人有些不公,毕竟也上报过,没人重视而已。和朝廷不重视不同的是从四方八方涌来的外国“淘宝者”们,他们跋山涉水,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终于遇到了王道士,聊聊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味,原先的生意措辞都免了,谎称爱好佛学,来东方取经,几个银元就可以换取几大箱的经书,车载马驮,扬长而去。俄国人用一点随身物品,可以换取一大批的经书;匈牙利人用点小钱换走了二十四大箱子经书和五箱子织绢和绘画;法国人更是赚大发,十几块银元换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日本人低价换了三百多本加上唐朝塑像,当然,后来还有二次来的。

王道士对这些洋唐僧礼仪有加,点头鞠躬还送出一程,口袋里揣着些银元如释重负。后世中国的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要研究敦煌,靠的是从国外拍回来的胶片。

悲哀吗?悲哀!又不悲哀,他能如何?你能如何?那是大清王朝的悲哀,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往之耻方知今不易。

#挑战抄书100天# 抄书第7天,今天继续抄写余秋雨老师的《道士塔》第二部分。

每当读到此处时,看到打开轰动世界的大门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恨!握紧了心痛而愤怒的拳头!

真心不敢再读下去,想蒙住眼睛作掩耳盗铃自欺欺我之态。可还是得面对现实,接受痛苦才能警醒啊!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王道士只是刚好姓王而已,在那个年代没有王道士还是会有张道士、李道士,他们是渺小而愚昧的一群人,时代之悲!

无知者之罪,时代之殇。物极必反,强极而衰,覆巢之下无完卵,因果循环,道法自然之果。

坚持抄书1天,俗话说: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今天抄的书是余秋雨先生所著《文化苦旅》中的第二章道士塔。

说来惭愧,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我居然没有去过莫高窟。我对莫高窟的印象还是来源于影视剧,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刚好能够让我对这些历史遗迹有充分的了解。

莫高窟文物的遗失有一小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王道士。王道士名王圆箓,兜兜转转在莫高窟安家了,而正是因为他的无知以及当时官员的不作为,让我国的葵宝流落他国。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段落,来描述当时中国官员和外国人对待文物的态度,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的:

中国的官员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而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这是多么的讽刺。

金句: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银川头条# #挑战抄书100天#

莫高窟的道士塔,

王圆篆的埋骨地。

藏经洞经卷之现世与流失,

王道士的千秋功过与争议,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之中有过论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圆篆功大于过……

听说读散文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找出曾经唯一读过的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看网上,《文化苦旅》好像是一个系列的开头,所以从它开始吧。

开篇:《道士塔》,早忘了内容,还以为是哪位高人。结果,当读到那首诗,只读了一句“我好恨”就不敢再出声了,声音会不对。可恨有用么?果然,作者也认为没用。

无力去恨,没有力气去支撑什么浓烈的情绪,剩下的只有从心底蔓延的无力。好像也明白了为什么叫苦旅,不是旅程劳累,而是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知道不应该只写自己的感受,可是现在无法从这种情绪中出来,也不急于出来。

如果你也感到没有目标、方向、动力、不想困于眼前的苟且,也无法去到诗和远方,卷成一团,躺成一片,可心里还有一丝丝火苗,一点点倔强,可以看看这本书。它可以带 你去远方。可能没有诗,只有历史的苍凉。

我是小重@想重生的鸵鸟,点不起火,还一直窝在壳里。

#读书#阅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

从道士塔王圆箓之墓引发的对斯坦因掠夺敦煌文物的思考!

一出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的文化等级落差造成的悲剧!

由此,我们认识了无知的王道士,守护着无价的石窟,却无知地出卖!

认识了相当于出卖国家的蒋孝琬,“从喀什到敦煌漫长路途上,蒋孝琬一直在给斯坦因讲述中国官场和中国民间的行事方式。到了莫高窟,所有联络、刺探、劝说王圆箓的事,都是蒋孝琬在做。”

是他,使“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

斯坦因,一个不折不扣的掠夺者!

到西部漫游,你将会发现这可恶的掠夺者!

如果觉得《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阅读感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