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周同宇 周宇和简介

周同宇 周宇和简介

时间:2022-02-10 22:34:55

相关推荐

周同宇 周宇和简介

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宜回忆:首先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家。周恩来兄弟3个,他是老大;老二叫周恩溥,也就是我的二伯,在解放前就去世了;我父亲叫周恩寿,后以字行,叫周同宇,他们没有姐妹。

我大伯周恩来9岁、二伯8岁、我父亲3岁的时候,我祖母就生病去世了,那时她还很年轻,35岁。我祖父因为常在外地谋生,收入微薄,照顾不到家中的3个孩子,我的大伯便开始掌家。我父亲生前曾对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同志回忆说:“周总理9岁当家,一切管理的井井有条。”

图~周秉宜。

1949年11月13日,中午。周总理看到周秉德穿了一套黄色卡其布的衣服,他皱了皱眉,不满地说了一句话。

周秉德是周总理弟弟周同宇的大女儿,1949年6月底她和父亲一起从天津来到北京。后来她就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没有孩子,他们非常疼爱小秉德,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

两个月后,周秉德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师大女附中,进入干部子弟班就读。她平时住校,每个周末都是坐公交车回西花厅。

秋天到了,邓颖超同志看到周秉德还穿着从天津来时穿的小花衣裙,明显有点单薄了。她就让卫士骑着自行车带着周秉德,到王府井做了两套秋天穿的衣服。

周秉德心里非常高兴,她穿上蓝色卡其布的衣服显得特别精神,吃饭的时候周总理看到了,就说:“嗯,这衣服不错!秉德穿上很漂亮。谁给你做的啊?”

周秉德高兴地回答道:“伯伯,是七妈让叔叔带我去王府井做的。”

周总理点点头:“天有点凉了,是该做件新衣服了。你七妈考虑的很周到。”

又一个周末到了,周总理在饭桌上看到周秉德穿了一套黄色的卡其布衣服,他眉头一皱:“秉德啊,你怎么又做了一套衣服?太浪费了!”

周秉德赶紧解释:“伯伯,不是又做的,是上次做衣服的时候同时做了两套。”

周总理说:“做一套衣服够穿就行了。”他又对邓颖超同志说:“小超,现在是供给制,多花了国家的经费,实在不应该啊!”

邓颖超同志说话了:“恩来啊,你说的对。但是秉德在学校,一周才回来一次,得有两身衣服换洗。”

周总理并不同意:“我在南开上中学的时候,夏天就一件单布长衫,冬天也就一件藏青棉袍,周六回家就洗干净晾干,周一就 穿着去学校。”

邓颖超同志笑了:“秉德是女孩子,要保持干净整洁。再说了现在是新中国,条件比你那时候要好。”

周总理说:“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现在国家还很困难,我们还要节省,就是将来国家富裕了,也要保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秉德你说呢?”

周秉德并不太懂,但是她还是使劲点点头,因为她认定伯伯说的话一定是对的。

周总理又语重心长地对周秉德说:“你们班是干部子弟班,革命老区来的孩子多,他们身上有许多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你一定要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取向他们看齐。”

周总理对自己的亲属从来都是严格要求,要求他们立足实际,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普通人,决不允许他们有一丝一毫的特殊。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何要下令逮捕自己的亲弟弟?

周恩来早年参加革命,长期受到通缉,为了避免受到牵连,他便让亲属们全都改名。因此·,1928年周恩来的三弟周恩寿改名为周同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身体不好,周同宇无法全勤上班。当时周恩来考虑到,不能让自己的弟弟白拿工资不上班,于是便让其早早地退休了。退休之后,周同宇没有了收入来源,生活窘迫,因此,周恩来便经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弟弟,以免落下占国家便宜的口实。

后来“文革”爆发后,周同宇却被周恩来下令给抓了起来,就此被含冤入狱长达7年之久。按理说周恩来平日里如此关照弟弟,为何又会下令将他弟弟抓到大牢里呢?

原因是,当时刘少奇在被打倒后,有关部门便负责去专门审查刘少奇和王光美,不仅如此,就连他们二人的亲属也要接受调查。当时王光美的二哥王光琦和周同宇的关系比较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因此,后来在调查王光琦的时候,调查人员在他家里发现了几封请柬,是王光琦和周同宇共同署名的,结果请柬上邀请的几人除了周同宇之外,全部被抓了起来。不久之后,其中有一人还自杀身亡了。

当时,调查人员感觉到事态严重,便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央文革小组,江青在看过资料后表示:请总理审阅。

周恩来只好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建议一是交给红卫兵办理,二是由卫戍区部队控制起来,然后再调查。并且他表示自己认为第二种办法比较好,因此毛泽东在后面批示道:“请总理酌办”。

因此,周恩来只好亲自下令逮捕了自己的弟弟周同宇,好在他没有被关押到秦城监狱,而是被关在了由卫戍区部队腾出来的一个师营地里,后来也有陆陆续续地一批人被关押到了这里接受调查。

从此之后,周同宇便含冤入狱7年多,直到1975年才被释放出来。

1982年7月11日,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同志对周秉德姐弟说:“老大、老二都来了,我得向你们俩交代几件事。”

周总理的弟弟周同宇一共有6个孩子。周秉德是老大,是个姑娘,1937年出生在哈尔滨,当时周同宇已经33岁了。远在天津的四奶奶知道后非常高兴地写信祝贺:“周家三代没个姑奶奶,这下添个女孩,也是喜事。起个名字叫兜弟吧,再给周家兜个男孩。”

周同宇夫妻都是文化人,觉得“兜弟”这个名字太俗气,可长辈的话也要听,就折中起了个小名叫“兜兜”。一年半之后,“兜兜“就有了个弟弟,这就是老二周秉钧。

1949年6月底,周同宇夫妇带着全家从天津来到北京(当时叫北平)。12岁的周秉德第一次看到了伯伯周总理,她按天津的习惯喊道:“大爷好!”

周总理亲热地把周秉德拉到身边,笑着说:“小秉德又像爸爸又像妈妈,真好。以后就叫我伯伯吧。你伯母去上海了,过些天才能回来。”

8月28日,周秉德在北平前门火车站见到了邓颖超。邓颖超亲切地拉着周秉德的手说:“你就是小秉德吧?”

周秉德点点头,非常懂事地说:“大娘好。”

邓颖超把周秉德揽在怀里,轻声说:“就叫我七妈吧,好吗?”

周秉德才12岁,根本不知道周总理在周家的大排行是老七,再加上火车站人声鼎沸,听不清楚,她以为邓颖超是让她叫“亲妈”,她是个听话的孩子,就认真地点点头:“亲妈好!”

邓颖超听的是“七妈”,而周秉德叫的却是“亲妈”,这个误会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周秉德的弟弟妹妹们也都跟着喊“亲妈”。后来周秉德写信的时候,邓颖超才发现这是个误会。她在信中写道:“你这样称呼当然好,可是你的妈妈会怎么想?我让你叫七妈,是你伯伯大排行是老七。”从那以后周秉德才开始叫七妈了。

周同宇职务低,家里住房小,所以周秉德、周秉钧和周秉宇三个人都跟随周总理和邓颖超在西花厅生活。周总理和邓颖超没有孩子,他们对周秉德等人非常疼爱,视如己出。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周秉德等人的学习、生活,但疼爱决不是溺爱,绝对不允许她们搞特殊。

周总理逝世后,周秉德经常去西花厅陪伴邓颖超,邓颖超非常疼爱和信任周秉德姐弟。1982年7月11日,邓颖超请秘书赵炜把周秉德、周秉钧约到了西花厅。

邓颖超郑重地说:“今天老大老二都来了,我得向你们交代几件事。我已经写好遗嘱了,已向组织上和赵炜交代了。”

邓颖超接着说:“一.我死了,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也不发消息。就把我的遗嘱公布一下,说明我不在了就可以了。二.我的骨灰,和你们伯伯一样,不保留。这是我和你们伯伯当年约定好的。如果遗体对医务部门有作用就先解剖再火化。”

周秉德、周秉钧不安地看着邓颖超:“七妈,你今天怎么了?怎么突然说这些?”

邓颖超微笑着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唯物主义者,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情。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你们要记好了:我如果得了重病,当临死时,千万不要抢救,那时的抢救是没有意义的。延缓一两天的生命,花费国家的资金,还搞得病人和医生都痛苦,何必呢?!”

邓颖超接着回忆道:“你们伯伯那时候,我看他太痛苦,但是我没有权力说,因为他是党的人。你伯伯最后一次手术,他遭了多大的罪啊,只拖了他五天的生命,真的没有意义。”

周秉德和周秉钧都很伤心,他们都强忍着眼泪。邓颖超坚强地继续说:“你们伯伯那时候受的罪太大了,一共做了13次手术。你们伯伯很坚强,他从来没有喊过,他忍受着那么大的痛苦一声不吭,他是不愿意让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为他担心……”

1982年11月5日,邓颖超同志写下了第二份遗嘱,其中第一条是这样的:“在我患病急救时,万勿采取抢救,避免延长病患的痛苦,以及有关党组织、医疗人员和有关同志的负担;”

1992年7月11日凌晨,邓颖超同志与世长辞。

7月18日,邓颖超同志的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口,她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

@兰石读书习字 观点: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周总理逝世后,衣服、袜子、皮鞋都是旧的,大都穿了10几年,骨灰盒也是中等价格的有瑕疵的骨灰盒,他的骨灰撒在了四个地方,其中就包括天津海河。

后,邓颖超同志逝世了,她穿的是带补丁的旧衣服,骨灰盒还是当年盛放周总理骨灰的那个骨灰盒,她的骨灰也撒入了天津海河。

邓颖超同志逝世后,冰心老人这样写道:“邓大姐你走吧!在天上,有与你音容间隔了的周总理在张开两臂欢迎你,在人间有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千千万万的要追求学习你的榜样的人民,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跟在你后面努力奔走!”

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高风亮节,必将与日月同辉,必将与山河同在。

如果你喜欢伟人故事,请关注@兰石读书习字 ,每天都有伟人故事等着你。欢迎留言评论,谢谢[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 #​我要上微头条##伟人#

1974年,周总理扣押指示,直到他不在后才被发现,总理为何会扣下主席指示?《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80、90后小学的时候就学的一篇文章,敬爱的周总理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知周总理去世,大家都悲痛万分,自发到总理出殡的必经之路送总理。#周恩来#

可是这样让人敬佩的周总理,却扣下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这是怎么回事呢?

1. 扣下任职

1974年周总理带病坐飞机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第四届人大会议筹备进度情况。在长沙,周总理和毛主席针对第四届人大会议进行了多次会谈,在谈到第四届人大副委员长人选的时候,毛主席做出了最高指示:我同意邓颖超同志担任四届人大副委员长职务。

可是这个指示被周总理私自扣下,藏在了自己的书柜里,直到他逝世,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

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也是老同志,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按她的能力和资历在政府担任职务完全不成问题,可是周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一天,大姐就不能进政府任职。国事家事混一起,就不能成就国家大事。”

于是毛主席给周总理夫人下达的任职指示,就在周总理的扣押下,不了了之,连他的妻子邓颖超都不知道。人们整理遗物发现主席的这个指示时,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2. 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周任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一个刚成立的国家,百废待兴,万事从头起,事务繁重。

周总理日以继夜地为国家、人民操劳,在无数等着被批复的文件,无数等着被指示的事务面前,周总理倒下了。可是在身体稍微好转后,周总理又重新投入工作,有时工作到深夜,就在办公室将就着过夜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忍看着人民的好总理这么不顾自己身体地工作,于是在周总理的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张劝说报,劝总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得更久一些,他的妻子邓颖超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

可是国家的事务等着他,他放心不下,他得工作呀,在病床上、手术后和弥留之际还在为国工作,为国着想。

周总理的无私奉献让全国人民动容,更让全世界人民敬佩。他的无私不但体现在工作上,还体现在不谋私利上。

3. 不谋私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各部门都要任职,由周总理负责,按照邓颖超同志的资历和能力在新政府任职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周总理却没有给他的妻子任职务。很多党内外的人士觉得不妥,为邓颖超打抱不平,可是周总理不为所动,他的夫人邓颖超对他的做法表示理解,最后邓颖超在妇联担任了副主席。

周总理除了不为自己和妻子谋私利,也从不为家人谋私利,而是严格要求家人,说周家就是普通人家。就算是自己的弟弟周同宇在特殊时期被关了几年,在里面受了很多委屈,他也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让人给面子,从而优待自己的弟弟,弟弟一家对此颇有怨言。

周总理不但不利用权力谋私利,还把原本属于自己和妻子的,都让出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把自己行政一级的工资让给了烈士家属;妻子邓颖超更是将行政三级工资主动降到了行政六级。

周总理在吃穿上对自己也很严苛,穿的衣服补丁数不胜数,吃的都是粗茶淡饭。

十里长街送总理,哭别总理心欲碎。

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好总理,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爱戴的一代伟人。#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1970年2月,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对周秉建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离开部队,重新回到内蒙古草原啊?”

周秉建是周总理弟弟周同宇最小的孩子,排行老六。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非常疼爱这个最小的姑娘,也非常关心她的成长。周秉建是由妈妈带大的,她到西花厅的次数比较少,所以她有点害怕这位当总理的伯伯。伯伯每次和她说话,她都不敢抬头,但是她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伯伯说的都是对的,都要听。

1968年夏天,刚满15岁的周秉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要去内蒙古插队落户。走之前周秉建来到西花厅,向周总理道别。

周总理拉着周秉建的手,高兴地说:“秉建真长大了。我和七妈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草原去,希望你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建设好祖国的边疆。”

当天晚上,周总理特意和周秉建一起吃饭。在饭桌上周总理说:“秉建啊,我没有什么好吃的招待你。你去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虚心向牧民学习,搞好民族团结。”

周秉建点点头:“伯伯、七妈放心吧!我到牧区一定和牧民打成一片,向他们学习。”

周秉建去了内蒙古之后,周总理和邓颖超一直非常关心她。在那个非常时期,日理万机、身心疲惫的周总理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不足3个小时,但是只要周秉建来信了,周总理总会抽时间阅读,并嘱咐邓颖超回信,让她不要骄傲自满,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

周秉建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得到了牧民们的一致称赞。两年后,表现突出的周秉建,

在牧民和地方政府的推荐下,应征入伍,来到北京军区,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70年2月,周秉建参加完新兵集训,趁着周末假期,来到了西花厅,看望伯伯和七妈。

周总理看到一身军装的周秉建,他问:“秉建,你能不能脱下军装,离开部队,重新回到内蒙古草原啊?”

周秉建赶紧解释:“伯伯,我参军没有走后门,是民兵大队推荐,通过政审和体检才来到部队的。”

周总理摇摇头,严肃地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是内蒙古那么多人,怎么就挑上了你?是不是有人打招呼?这个参军的机会应该让给牧民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搞特殊。”

周秉建点点头,她舍不得脱下军装,可是她知道伯伯说的一定是对的,一定要照办。

周秉建走了之后,周总理找来卫士乔金旺、秘书赵炜说:“有些干部子弟为了逃避上山下乡,走后门当兵,这是不正之风。我委托你们两个人去了解一下,秉建参军是不是有人打了招呼。”

乔金旺和赵炜不敢怠慢,把北京军区兵员动员部的同志请来,了解到周秉建完全是通过正常手续入伍的,没有任何首长打招呼。

乔金旺、赵炜又找到黄村新兵训练基地问周秉建:“秉建,你是怎么参的军?是不是部队领导给征兵的同志打了招呼?”

周秉建说:“没有任何人打招呼,我完全是通过正常手续参的军。伯伯说了让我回去,我听伯伯的,我还回内蒙古插队的地方。”

乔金旺他们走后,周秉建就流着泪向部队领导写了离队申请。部队领导很想留下她,就没有立即给她办手续,想着拖两天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乔金旺回去之后,向周总理进行了汇报:“秉建入伍手续正常,没有人打招呼。秉建说听你的话,还回内蒙古插队。”

周总理高兴地说:“秉建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两天后,部队领导接到了周总理亲自打来的电话:“周秉建怎么还没有退回去?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

部队领导没办法,只能批准了周秉建的申请。周秉建恋恋不舍地脱下穿了四个多月的军装,重新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她没有回知青点,而是直接住进了牧民的蒙古包……

@兰石读书习字 观点:周总理是严于律己的典范。周总理常常告诫亲属们:要守规矩,要做普通人,要和老百姓一样,不能有任何的特殊。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听从伯伯的话,脱下军装又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无独有偶,周总理的侄子周秉和在延安插队落户,也是因为表现突出,参军到了新疆喀什。他把自己穿军装的照片寄给了周总理,周总理看到后,让邓颖超同志亲笔回信:“我和你伯伯都认为你还是应该回到延安去,和老区人民一起,坚持在艰苦的农村劳动锻炼,改造自己。”

周秉和收到信之后,不得不去办理了离队手续,回到延安。他只当了3个半月的解放军,军龄比周秉建还少一个月。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邓颖超同志对亲属说:“你们做了周恩来的侄子、侄女,没有沾光,反而处处受限制。你们是周恩来的亲属,就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为国家增光,为伯伯增光……”

如果你喜欢伟人故事,请关注@兰石读书习字 ,每天都有伟人故事等着你。欢迎留言评论,谢谢[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 #​我要上微头条##伟人#

1961年2月14日,大年三十晚上。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中南海西花厅,请工作人员和周家亲属,一起吃了一顿难忘的年夜饭。

参加除夕晚宴的除了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外,还有周家在北京的亲属。其中包括刚到北京才两天的周保章。

周保章,周恩来堂弟周恩彦之子。1934年5月出生。1938年曾经在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身边生活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8年,他因为入党的问题才开始给周总理写信。大部分信件都是邓颖超同志回复。

1961年2月2日,已经从部队转业到青岛机械厂工作的周保章收到七妈邓颖超的回信,同意他到北京西花厅做客。

邓颖超同志看到乘坐公交车赶到西花厅的周保章非常高兴,她拉着周保章的手亲热地说:“保章,我们有20多年没有见面了。我代表你七伯欢迎你,他太忙了。”

周保章好奇地打量着西花厅,房子挺旧的,环境还有一点潮湿,不但没有想象中的豪华考究,相反朴素得都有点寒碜了。

转眼就到除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十口人把西花厅挤得满满的,邓颖超同志亲切地招呼大家入座,现场气氛非常欢快热闹。

工作人员随即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和黄澄澄的小米稀饭。周总理也走出了办公室,亲切地问候大家新年好,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劳动。

周总理说完和邓颖超同志相视一笑,周总理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邓颖超同志站起身来:“今天我们请大家来吃顿团圆饭,不摆酒,不上菜,就吃包子和小米稀饭。”

看着大家不解的眼光,邓颖超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为什么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因为新中国的诞生就是靠小米加步枪换来的。小米对我们的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忘了小米更不能忘了小米的时代。为什么请大家吃包子?那是因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吃到包子。我们吃包子不能忘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恩情。”

邓颖超同志的话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周总理补充说:“这两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们要还债,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过年。”

周总理和大家一起吃的很开心。饭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又陪着大家热闹了近一个小时。

也就是在这个除夕之夜,周总理和弟弟周同宇第一次谈到了病退的事情:“同宇,我建议你还是申请退休吧。”

周同宇回答道:“哥,我还不到退休年龄啊。”

周总理说:“我知道,可是你身体不好,有时还会请假,不能正常上班,还拿着全工资,人家会不会说周恩来的弟弟拿着工资不上班?影响不好啊。”

周同宇子女多,家庭负担重,他沉默了。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同宇,我比你大6岁,但是我和你情况不一样。历史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了,我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你回去了好好考虑一下吧。”

一年多以后,周同宇办理了提前退休。

除夕团圆饭让周保章觉得意义重大,大年初一的正餐更让周保章受到了教育。

和热热闹闹的除夕团圆饭相比,大年初一的饭桌旁只坐了三个人:周总理、邓颖超同志和周保章。

饭桌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两盘素菜,还有四个玉米面窝窝头。周保章有点发愣:普通老百姓再困难,过年也会弄几道菜,喝两杯酒,怎么着也会吃一顿饺子,堂堂的大国总理春节盛宴就如此简单?

周保章没敢说什么,他伸手就去拿窝窝头。邓颖超同志制止了:“保章,窝窝头是你七伯和我吃的,一人两个。你是客人,给你做的有大米饭,你去盛吧。”

看着周保章迟疑的样子,周总理笑了:“保章,你七妈说的对,你是客人,还是年轻人,优待。”

周总理一边吃窝窝头,一边向周保章详细询问了机械厂的情况,最后嘱咐道:“希望你永远扎根在基层,永远不要搞特殊,永远做普通的劳动者。”

周保章做到了。

观点:周总理一生都保持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是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伟大典范。

周总理经常教育自己的亲属不要搞特殊,要扎根基层,做普通的劳动者。周总理一共有30多位侄子侄女,除了一位是外交官,其他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就是周总理的家风。

#历史#

1976年1月18日,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同志对周秉德等亲属说:“你们怎么还戴着黑纱?纪念你们的伯伯没必要通过这种方式。”

周秉德是周总理弟弟周同宇的大女儿,按周家的大排行她称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为伯伯和七妈,新中国成立后周秉德就一直跟随周总理在西花厅生活。周总理和邓颖超非常疼爱周秉德,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婚姻。疼爱决不是溺爱,他们一直严格要求周秉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搞特殊。

1976年1月9日早上,正在上海出差的周秉德听到了广播里的哀乐,她才知道亲爱的伯伯去世了。她强忍悲痛,立即购买机票,赶回北京。

回到北京之后,周秉德第一时间赶到中南海西花厅,她要陪同七妈安慰七妈。周秉德到了西花厅才发现邓颖超异常冷静地向秘书交代事情,周秉德扑到邓颖超怀里,失声痛哭。

邓颖超坚强地说:“不要哭,不要哭!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悲痛为力量!”

邓颖超强调:“伯伯是共产党员,是党的人,他的后事由他所在的党支部负责。你们这些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的活动你们参加,尽量不要影响你们的正常工作。我和你伯伯多年前就约定,我们死后的骨灰不保留,你伯伯怕我做不到,半个月前又特意吩咐了这件事。我做为他的妻子和战友,我一定要做到!”

上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倡导下,许多高级干部都签字决定死后火化。1958年,周总理派秘书到重庆,把自己父亲和邓颖超母亲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后来周总理还派亲属到淮安老家,把淮安几代亲人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把土地交公使用。

周总理病重住院期间,特意向医生交代:“现在对癌症还没有好办法,我死后,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为国家的医学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周总理还吩咐邓颖超:“我死之后,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人活着为人民服务,死了也要为人民服务。”

针对自己的后事,周总理又说:“葬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与世长辞。邓颖超第一个赶到病房,向相濡以沫的丈夫告别。她强忍悲痛,表现得异常坚强。

当天下午,邓颖超就向党中央毛主席打报告请示:“按照周恩来同志的遗愿特提三点要求,请求中央批准: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不保留骨灰。”

报告送走之后,邓颖超同志安排秘书赵炜给外地的侄子侄女们发电报,电文全文如下:“伯母嘱,听到消息后千万不要来京。”

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并报毛主席批准,中央最终批准了邓颖超请示报告的第三条:不保留骨灰。

邓颖超非常了解自己的丈夫。周总理去世之后,邓颖超对工作人员说,不要做新衣服,就选他平时最喜欢穿的、现有的最好的衣服。工作人员含泪挑选了一套灰色中山装、一条布衬裤、一双线袜子、一双旧皮鞋,这些衣物大都穿了10几年。

邓颖超看着这些衣物,含泪说:“这就是恩来同志的作风,不浪费人民的钱。新的旧的都一样,都会一把火烧掉。”

1月15日晚上7点半,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工作人员打开骨灰盒,邓颖超抚摸着周总理的骨灰,双手颤抖、双目含泪:“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我们要永远跟着毛主席战斗!”

1月18日,周秉德和弟弟赶到西花厅。一进门,邓颖超就说:“你们怎么还戴着黑纱?纪念没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你看我们这里的同志都不戴了。”

秘书赵炜对周秉德说:“总理的骨灰撒了之后,邓大姐就要求大家不要再戴黑纱了。”

周秉德和弟弟只好把黑纱取了下来。邓颖超说:“伯伯和我们永别了,你们要坚强,不要过分的悲伤。我们要继承他的意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的革命道路上永远前进!”

@兰石读书习字 观点: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周总理逝世以后,邓颖超同志强忍悲痛,完成了周总理的遗愿。

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早就约定火化以后不保留骨灰,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邓颖超特意吩咐工作人员把周总理用过的骨灰盒放在西花厅,她百年之后也要使用这个骨灰盒,避免浪费。

去世之后遗体解剖、不做新衣服、火化后骨灰不保留,试问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移风易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大多数人还存在着叶落归根、落土为安、厚葬薄养的固有观念,只有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胸怀和情怀,敢为天下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向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致敬。

如果你喜欢伟人故事,请关注@兰石读书习字 ,每天都有伟人故事等着你。欢迎留言评论,谢谢[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 #​我要上微头条##伟人#

《我的伯父周恩来》

今天是看历史的橙子哦!

这本书是周秉德所写,也就是周恩来的亲弟弟周恩寿的大女儿所写的自己关于周恩来的所见所闻。讲述了周恩来伯父和邓颖超夫妇对革命,对于国家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心胸见识都是超人的。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写,读起来更加身临其境。文章公开邓颖超的文章《关于周恩来同志》,并首次公开周恩来之弟周同宇口述的《周总理的家族和幼年、青少年时代》,除了周总理,文中所见闻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也都是重要资料。

在我的印象中,周恩来总理是鞠躬尽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没有自己的孩子。虽然是国家高级领导人,但是却一生节俭。

在这本书中,作者更是详细描述了总理的节俭,一条洗脸毛巾,破了几个洞,还是补一补再用。他说,如今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应该节俭。一个月薪400多的总理,竟然没有钱请朋友吃饭。他的钱都用来接济周氏亲戚以及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既是为了帮助他们,也是为了让他们少给国家找麻烦,减少国家的负担。既是为了小家,更是为了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周总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关心国事,也不忘记家事,少不了邓颖超的体谅和帮助。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故事应该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爱情,他们不单是革命战友,也是一生相濡以沫的夫妻。在长久的革命生涯中,邓颖超作为革命伴侣,理解周恩来为革命事业敢于付出生命的决心与勇气;但是作为妻子,却时时牵挂自己这个不要命的丈夫,每次周恩来出行,邓颖超总要多次叮嘱,让他时刻小心,万事留意,来往交通工具和所接触之物一定要检查再检查,担心之情溢于言表。周总理把自己献给了国家,而他的妻子邓颖超则在背后默默支持,周总理照顾不到的地方,总有邓颖超的身影。甚至在结婚后几十周年,他们还是定时举办自己的结婚纪念日,简单朴素,却有着真挚的感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总理挂念的应该还是他最爱的小超同志和这个他奉献一生的祖国。

如果想了解周总理,这本书真的可以读一读。#每日一读书# #读书有感#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毛主席的手令,被总理特意扣押了两年,得知原因后,在场人员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著名作家冰心先生曾经说过:“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周总理英俊、睿智、高尚、廉洁、自律、朴素、温和,仿佛世间所有美好的词汇他都符合。

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对待自己的家人,可以用“不近人情”来形容。

周总理的亲弟弟周同宇,20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他为革命流过血,入过狱,凭借自己的资历和能力,可以做到一个好点的职位,干些轻松的工作。

但是,周总理坚决不同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亲自找到曾山部长再三交代:“周同宇的工作,要安排的职务尽量低,工资级别尽量低,因为他是我弟弟。”

后来,周同宇患上了胃病,不能正常上班。当然,像他这样身体不好,需要治疗休息的大有人在,但是在哥哥周恩来眼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次开完会后,周总理留下了曾山部长,向他交代说:“我弟弟身体不好,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请你让他提前退休。”

曾部长开始只是口头答应着,并没有去办。因为按照正常情况,退休后,工资再没有机会调整,许多在职时的待遇都会取消。

一般人都不愿意退休,有些人到了退休年龄,都希望推迟办理手续,何况周同宇还没到退休年龄。

曾部长猜想总理工作忙,一定不会老记着这件事。事实上,总理从来没有忘记过。

周总理见弟弟的退休手续迟迟没办下来,找到曾部长,表情严肃,口吻严厉地对他说:“曾山同志,我弟弟退休手续的事,我已经交代你几次了,为什么还不办?”

“总理,最近比较忙……”

“不要找理由!你回去立即办,再拖着不办,我就要给你处分了!他是我的弟弟,怎么能拿着全工资不上班呢?”

1963年6月,周同宇提前一年办理了退休手续。

提前退休以后,工资明显地减少了,可是家中还有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负担很重。

周总理从他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半,给弟弟补贴家用。在总理看来,弟弟用他的钱,就可以少花人民的钱,这样他才能安心。

周总理不仅对待周家人这样,对待妻子邓颖超也是如此,没为她谋过半点私。

邓颖超很早就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中,她15岁时,就加入了“觉悟社”,是这个组织里年龄最小的成员。

她参加五四运动、领导女学生进行爱国宣传、创办报纸,是女性解放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袖。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邓颖超的能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贡献,绝对可以担任一个国家部门的部长级领导。

只可惜,负责组建和筛选国家部委候选人的,是他的丈夫周恩来,他不会让妻子担任这样的职务。

总理的理由是,夫妻不能同在政府工作,家事国事搅在一起,不利于国家的事业。

邓颖超十分理解丈夫,她主动向毛主席报告,希望到妇联工作。

当时组织上任命邓颖超在妇联做副主席,周总理又站出来反对,不同意邓颖超当副主席。

邓颖超没有任何异议,支持丈夫的决定。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能保持意见一致。

定工资的时候,邓颖超应该是拿四级,她主动要求下调一级,定到五级。

可是,报给周总理审批的时候,总理忽然想到邓颖超的身体不好,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工作,又将她的工资压到了六级。邓颖超依然没有怨言。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

工作人员整理总理遗物时,在他生前办公室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封毛主席手令。

这是1974年毛主席批示的,那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都不好,第四届人大即将召开,政治局便向中央提议,由能力出众的邓颖超出任副委员长,协助举办人大会议。

毛主席看到文件后点头同意,直接做了批阅。

可没想到,周总理看过文件后,若无其事地把文件锁进了抽屉里,把工作安排给了其他人。

周总理曾经说过,只要他当一天总理,小超就不能到政府任职!

总理言必信,行必果。他把这句话,践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众人得知这些缘由后,心生感动,纷纷流下了眼泪。既为周总理的大公无私,也为了邓颖超的“夫唱妇随”。

有句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邓颖超就是周总理背后那个为了支持他工作,而默默牺牲的伟大女人。

他们这种甘愿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向伟大的周总理和夫人致敬!

“你是总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是平民百姓,为什么不能回老家看看?”“不行就是不行!就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

周总理在江苏淮安长大,他自打参加革命后几十年都再没有回去看看。那里不仅埋葬着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周家的其它长辈,驸马巷还有他小时候住过的旧房子。

可是周总理不但自己一次也没有回去,还不许自己的家人回去看看。是他对故乡没有感情吗?当然不是。

1958年,淮安县县长王汝祥到北京,总理特意把他请到西花厅,详细地问他淮安近几年的变化、当地政府在发展建设上的问题。两人谈了四五个小时,总理关切动情的神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跟王汝祥提起家乡附近一条叫文渠的小河。童年时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河里划船、打闹、嬉戏,还说起一次因为玩得太晚,让婶娘十分担心,亲自到渠边寻他,急得抱着他痛哭的往事。

周总理一点也没忘记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亲人和童年的往事!他不愿意回去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们回去了就会惊动当地的干部,地方领导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吗?明明知道要给地方上的同志添麻烦、增加负担,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周总理严厉地对弟弟周同宇说道。

周同宇是周总理的三弟,在外面工作已经四五十年了,如今退了休,已步入老年,思念家乡,想回去看看是人之常情,可是,总理坚决不同意。

他说:“我就是反对封建时代达官贵族衣锦还乡的那一套,我们是共产党人,坚决不能那样做 。”

在他的严厉干涉下,弟弟周同宇虽是满心委屈,有生之年也没有回去看看。周总理的六叔也支持他的工作,没有返回故乡,在北京度过了最后的日子。

即使这样,周总理还是不放心。1953年夏天,周总理特意给淮安县政府转达了自己对老家的意见。他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家族中尚在的老人由他自己出钱赡养,不让政府给基本生活费,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第二、总理在驸马巷的房子不允许修缮、参观,也不对外宣传;如果老宅里现在有住户,绝不能让人搬家。

第三、周家的祖坟要深埋、平掉,交给当地生产队处理。

后来,总理的故居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修缮和维护,房子渐渐破败起来;他的亲戚、家人也从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反而是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和诉求,不给国家和人民增添负担。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总理不仅将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国家和人民,还严格要求所有的亲戚不搞特殊化,做一名普通民众。他心里装的是祖国和人民,挂念的是960万的每一寸土地。

1976年,周总理逝世了,遵照他的遗嘱,人们将他的骨灰撒在了他生前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心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人物#

贵州遵义的一条穷山沟里, 有人指着一女子议论道:“听说她是周总理的侄女”,“不可能的,总理的侄女怎么可能到这个苦地方来。”

此时,一名年轻女子弯着腰在做煤球,丝毫不管旁边的人如何议论。

这名女子确实是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对于别人的议论,她并没有在意,而是默默做事。

众所周知,周恩来一生没有子女。对于自己的侄女,周恩来一向是非常疼爱的,像对自己女儿一样。

可是,周恩来为什么会让侄女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工作呢?

1949年,周秉德与父亲周同宇一起乘车到北京。

那时周秉德刚小学毕业,才12岁。对于来大伯周恩来的家,她充满期待的。她心中想:大伯官大,肯定是住在带有大花园的洋楼中,还有吃不完的美食。

可是,眼前的一切让她有点失望。

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洋楼,只一个古旧的院子,房子内布置很差,地上没有地板,窗户也很老旧。

总之,生活条件完全没有她想象得那么好。

在开学时,周恩来的卫士长给她做了两套秋装。

几天后,她高高兴兴地换上第二套黄咔叽布的新衣裤,周恩来见后却皱着眉头说:“怎么又有一套?真浪费!”

周恩来一直对她非常亲切,这还是第一次发脾气。周秉德非常委屈,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生气的大伯,险些就要哭出来。

周恩来看着她委屈的样子,语气变温和起来,慢慢地跟她讲道理:

“当时家里困难,你伯伯我在南开上学时也是一件衣服的,每天都是洗完晒干换上。现在国家很困难,我们应该节省点,对不对?”

周秉德年纪还小,不太懂这些。但她觉得伯伯说的一定是对的,自己要听话。

当时,许多干部的学生都有汽车接送,但周秉德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周恩来时常教育孩子:“车子是工作用的,小孩不能享受。你们不能依赖家庭,要自律自立!”

在生活上,周恩来虽然从不给孩子特殊照顾,但却很关照自己的家人。

周同宇因患上严重的胃溃疡,没有办法工作,只好提前退休。

虽然退休还有工资,但却少了很多,根本供不起家里的四个孩子上学。

周恩来为此把自己一半的工资给了周同宇。

当时周恩来的工资一个月差不多400元,一半给了弟弟,剩下的一半有时还要接济亲戚与其他老同志。

因此,他常常还没到月底,就没钱花了。

后来,周秉德与沈钧儒的孙子沈人骅结为夫妻,因为工作原因,调到贵州遵义。

周恩来在工作与生活上,不仅对自己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从来不会给予特殊照顾。

但是家人有难,他也会特别关照,竭尽所能,掏出自己的半数工资帮助弟弟抚养孩子。

周恩来不仅是人民的好总理,也是一名好大哥,好大伯。

#头条故事挑战赛#

1898年的3月5号,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周家在过去是个大家庭,周恩来同胞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身边没有子女,按照家里的老规矩,如果一个兄弟没有后代的话,其他的兄弟应该过继给他一个,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续香火”。

三弟周同宇就曾经向周恩来表达了要过继一个给他的这样的想法,因为周恩来的二弟那边只有一个儿子,而他当时有四个孩子。周同宇说,男孩女孩都可以,只是希望周恩来身边不要太寂寞。但是周恩来还是拒绝了。他说:“我要是要了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特殊。而其他的孩子就会认为我这个做伯伯的不公平”。

周恩来说,你的孩子我都会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事实上,在周秉德、周秉钧等六个兄妹看来,伯父周恩来确实是这么做的。没有子女的周恩来把这几个孩子真的是视同己出,他拿自己的工资供他们上学,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周家兄妹说,他是这个家的大家长,但是他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1976年1月8日,有线广播里突然传来哀乐,周总理与世长辞。一个叫刘启的拖拉机手因悲伤过度引起脸部痉挛,再也无法安上假牙了,没过几天,也跟着总理去了。

刘启是一名公社的拖拉机机手,他一生劳作于大山里,从来没有见过周恩来,却因周恩来去世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

在那段特殊时期,刘启被抓住要求揭发一个老红军的黑材料。他宁死不屈,紧闭双唇。没想到竟被钢筋撬嘴,顿时鲜血直流,一口好端端的牙齿被撬掉了一半。

可即使这样,刘启依然没有透露一个字,最终被毒打一顿。

回来后,他剩下的半口牙齿发炎,痛得无法吃东西。刘启索性借了点钱,跑到县城里将牙拔了个精光,安了一副假牙。

刘启认识周恩来的弟弟周同宇,那时,周同宇因病住院,刘启便去看他。

周同宇的孙子见到刘启的假牙很是感兴趣,刘启便把假牙拿出来给他玩。没想到这时,广播里传来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

顿时,大家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刘启更是昏了过去。待他醒来后,周同宇就准备把假牙给他安上,忽然发现,刘启的脸部不停的抽搐,痉挛的厉害,假牙怎么也安不上。

周同宇赶紧叫来了医生,医生也束手无策。

刘启的假牙再也安不上了,吃不了东西,几天就饿的脱相了,最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副假牙,周同宇把它装进盒子里,送给了不懂事的孙子,并写了一张纸条:让孩子们记住这段历史!

总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竟然让一个从未见过他的人民因悲伤而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总理的人格选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吧!#极致文史# #周恩来#

周总理一生中都是让政治信仰左右他的一切考虑。他在欧洲游学的时候,曾交往过一位女友,也是共产党员,叫张若名。留法期间他们一起组织活动,张被警察逮捕过。张若名感觉很委屈,而且压力非常大,就选择放弃党员身份,专心致学。周劝说未果,选择与其分手。

尽管他是受儒家教育长大,他对他家庭的态度还是决定于党的政策。只是在这个范围内,他才允许他家里的人接近他,允许他自己同他们联系。二战期间他在重庆工作的时候,他照顾过他的父亲周劭纲好几年。他看到父亲没有能力自谋生计,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他父亲因此在他家一直住到1942年去世。那时,周刚刚做完手术正在修养中,组织出于他身体的考量,隐瞒这一噩耗,三天后被他察觉出来。他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终生引以为憾。

周父母双方都有不少亲戚。建国后,到西花厅“认亲”的,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人。周12岁就离开江苏淮安,很多亲戚他根本没印象,只能让弟弟周同宇帮忙鉴别。周非常谨慎,避免裙带关系或任人唯亲。他对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和国民党治下风行的这些做法深恶痛绝。他不鼓励他的亲戚到北京来看他,他也严格禁止他的侄男侄女们泄漏他们同他的关系。事实上,重要领导人的家庭关系和私生活被视为国家机密。周也不肯回淮安老家,并指示当地政府不许把他家的房子改成纪念馆,不要保留周家的祖坟。

周总理在世时,这些规定是遵守了。不过今天,他家的房子、他小时候上的私塾都恢复了,每年有大批游人来参观。1998年,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淮安新开了一个纪念园,园内有一个纪念馆介绍他的生平,并复制了他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过的西花厅。

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都廉洁奉公,坚持把党和国家摆在第一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家里出个总理按理说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值得所有人高兴,因为接下来就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不过周家的人确实因为家里有总理受到了“特殊对待”,升职加薪没有,退农入伍没有。

邓颖超能力强但不能进国务院工作,周同宇、邓颖超工资都压到最低,文G 期间秉和、秉建入伍了又退伍,这一切都是因为周恩来是总理,不搞裙带关系,周恩来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周家。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是建立在革命友谊、建立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上的。周秉德在恋爱时几次分手也与之有关,第一个留苏学生因为父亲是封建一贯道坛主而分手,第二个不乐于助人,第三个怕是苏联特工而分手。当然后来遇到了沈人桦,各方面都很棒,两家也算世交。

周家在处理事情上都坚持周恩来说的是对的,周家的人每一个都把党和国家摆在第一位,严于律己、坚持学习、坚持改造,始终奋发向上、勇于奋斗,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真的是家风优良。

周恩来和邓颖超志同道合,在许多事情上都保持一致。他们一生清廉,不拿国家一针一线。周总理的毛巾擦得中间破了四个大洞也依然不扔,用纱布在中间补上继续用,再用破还可以留着当抹布。

周总理的睡衣缝缝补补打了许多补丁也依然继续穿。周总理对自己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都不在意,反对奢侈。他和邓颖超一生节俭,两人将自己的工资拿来补贴亲属和部下,他们会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或别的,只是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两人去世后还将剩余的工资全部交党费。

1960年周总理便对周秉德提到我国一定要实行计划生育,并且商量希望她能晚婚晚育,生孩子“晚、少、稀”。1970年我国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前十年周总理便对自己的家人进行劝导,从家人开始实行国家计划。周邓去世都采取了火葬,不保留骨灰,将骨灰撒向了祖国大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他们身后的写照了。

周总理对中国是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着退休要写长篇小说《房》,说着退休要去演戏,可他没能正常退休,也没能享受休闲幸福的晚年。他的一生都在忙碌,少时为家庭,长大了为国家。周总理真的是伟大的总理。

如果觉得《周同宇 周宇和简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