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时间:2021-03-11 05:05:49

相关推荐

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小女子最近越来越爱看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王朝》了,尤其怒骂群臣这段: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痛快淋漓,引人深思!!!

PP屋子放映厅PP视频旗下账号

正大光明殿,康熙训斥群臣,经典中的经典,把大臣们训哭了

04:49

开局一个碗,要来了天下,

结束一根绳,吊死了江山。

关于崇祯皇帝,首先想到的不是史书中刻板印象的君王,而是康熙王朝里在正大光明殿里的魔性BGM。

“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才几年呀,忘了,那颗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面盯着你们呢?”

“心腹大患不在外面,而是在这乾清宫,咱们这里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咱们这里要是全烂了,到处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古代,皇帝是天子,天子是不会犯错的。

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往往是和他们有直接接触的小官吏。

这些小吏,在自己极小的权柄里,攫取最大的利益,甚至罔顾百姓的生死。

明朝的末年,也是如此,这棵大树,从根子上已经烂了,枝叶更是早已枯萎。

朱由检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要反腐,他将矛头直接对准了魏忠贤,这个别人口中的九千岁,就是大明的巨贪。反贪,老虎是少不了的。

可惜,用力过猛。

魏忠贤,这个阉党存在几十年,有才能的官员,为了干实事,也被迫,或者主动的依附在这个所谓的九千岁之下。

他们被打到了,上来的就是写写盛世文章,想起来骂骂皇上的清流,东林党,这个被魏忠贤打压已久的文人兼政治组织终于能展现真正的实力了。

尽管很拉胯。

有时候,勤快,并不是皇上这个职业的必备素养,更别说在一个王朝风雨飘零的时候。再加上,朱由检,勤快且多疑。

不过,君王死社稷,他是有骨气的。有骨气的输掉了老朱家的一切。可惜,他忘了,老朱家,刚开局,也就是一个破碗而已。

#历史# #明朝#

康熙驾崩前夕,从昏厥中清醒过来,他睁眼一看,见床前有一个人跪着,双手高高地捧着一杯参汤,康熙以为是十四皇子,便伸手摸他的脸,才认出并不是十四皇子,心头一气,只喊得一声:“你好……”一口气转不过来,便死过去了。

17,康熙皇帝得了重病,便在畅春园养病,这个消息传到雍王胤禛耳中,他赶紧到畅春园去叩请圣安。

无奈这时康熙病势十分沉重,心情又十分烦躁,不愿见家人骨肉。胤禛请过圣安以后,只得退出房外,在隔室悄悄地打探消息。

这时在康熙跟前的,除几个亲近的内监和宫女以外,只有国舅隆科多、将军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三位大臣,终日陪着几位御医,料理方药。

这三位大臣原和雍王打成一片的,自不必说,就连那太监宫女,平日也得了雍王的好处,凡是康熙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悄悄地去报告雍王知道。

畅春园中,雍王和隆科多商量过,假造康熙的旨意,说皇帝病中怕烦,所有家人骨肉一概不许进园,可怜那些妃嫔郡王公主亲贵,一齐都挡住在园门外,即使皇后也只得在园门口叩问圣安,任由雍王在园里弄神弄鬼。

眼见康熙病势一天重似一天,那些御医看了,也是束手无策,只是天天灌下人参汤去,苟延残喘。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十分寒冷,康熙睡在御床上,喘气十分急迫,他自己知道不中用了,忙吩咐隆科多,把十四皇子召来。

隆科多早已和雍王预定下计策,奉了康熙的命令,出来把雍王唤进屋去。看康熙时,已进气少,出气多。这时隆科多走出园来,见园门外挤了许多皇子妃嫔,他便故意大声喊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四皇子见驾。”

说罢,隆科多拉过自己的马来,快马加鞭地出去了一趟……

不久,康熙晕厥过去几回,到傍晚时候,才慢慢地清醒过来。睁眼一看,见床前有一个人跪着,双手高高地捧着一杯参汤,口中连唤着父皇。康熙康熙模模糊糊,认做是十四皇子,便伸手过去摸他的脸。

雍王趁此机会爬上床去,康熙睁着眼端详了半天,才认出并不是十四皇子,乃是四皇子胤禛,不由他心头一气,只喊得一声:“你好……”一口气转不过来,便死过去了。

雍王胤禛看了,假装做十分悲哀,嚎啕大哭起来,外面太监一听得里面哭声,忙抢进来,手忙脚乱替康熙沐浴更衣。

这时隆科多进来,把雍王扶了出去。过了一会,园门外的诸王妃嫔听说皇帝驾崩,一拥进来。这时除胤礽病着,胤禔、胤禩禁着,胤禵出征在外,其余皇子和三宫六院的妃嫔,都赶到御床前,趴在地下放声举哀。

哭了多时,隆科多上来劝住,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如今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本大臣受先帝寄托之重,请诸位郡王快到正大光明殿去,听本大臣宣读遗诏。”

诸位皇子听说父皇有遗诏,个个心中疑惑,不知道是谁继承皇位。内中胤禟、胤(礻我)尤其着急,只怕这个皇位被别人得去,因此急急地赶到正大光明殿去候旨。

一会儿,满朝文武都已到齐,阶下三千名御林军排得密密麻麻,大家静悄悄地候着。只见那隆科多、鄂尔泰、张廷玉三人走上殿去,殿上设着香案,三人望空行过礼,从匾额后面请出遗诏来。

隆科多站在当殿高声宣读,读到“传位于四皇子”一句,阶下顿时起了一片喧闹声。值殿大臣上来喝住,才把那遗诏读完。四皇子胤禛也一块儿跪在阶下候旨,这时便有全班侍卫上来,把胤禛迎上殿去;老实不客气,把皇帝的冠服全副披挂起来,拥上宝座。

殿下御林军三呼“万岁”,文武百官一个个上来朝见。礼毕,新皇帝率领诸位郡王亲王贝子大臣等,再回到畅春园去,设灵叩奠,遵制成服。第二日,把先皇遗体奉定在大内白虎殿,棺殓供灵。新皇帝下旨,改年号为为雍正元年。

这位雍正皇帝,便是在清史中著名毒手狠心的世宗。一登龙位,他第一道圣旨,便革去胤禟、胤禟的爵位,说他们扰乱朝堂,犯了大不敬的罪,立刻把这两人捉住,送交宗人俯严刑审问。

胤禟熬刑不过,只得招认了,说如何和胤禩两人在外面结党营私谋害胤礽;后来见胤礽得了疯病,幽囚在宫中,知道他是不中用了,因此日夜想法谋害胤禛。

宗人府录了口供,奏明雍正,雍正吩咐从牢监里把胤禩提出来审问。胤禩见胤禟都招认了,便也无可抵赖,当即直认不讳,只求雍正开恩,饶他性命。

圣旨下来,把胤禩、胤禟两人打入宗人府监狱里,称胤禩“阿其那”,“阿其那”是猪的意思,称胤禟为“塞思黑”,“塞思黑”是狗的意思。

曾与雍正争夺皇位的皇位中,胤禩和胤禟的结局最悲惨了,两人先后在煎熬和绝望之中死在了宗人府。

如果康熙知道死后,八阿哥和九阿哥竟是这种结局,他还会将皇位传给四阿哥雍王吗?你觉得传给谁最合适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的是康熙训斥群臣,这段台词是这样的:“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儿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

但是历史上正大光明四个字是顺治帝写的,不是康熙皇帝写的,但是到底是谁挂上去的呢?没有查到!

清朝时北京是双核心:一个是皇城三大殿,另一个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西北五环相当于内城城墙边的宣武门崇文门,比南二环地位高。蓝旗营五道口(护卫圆明园的八旗兵营等)才相当于与外城南二环。

现在从房产格局看,好像比那时候还高啊,是不都是学区房和码农惹的祸?[笑哭]

《康熙王朝》关于“腐败”最经典的台词和片段;

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

而是在朝廷,

就在这乾清宫。

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经典片段,

康熙在正大光明殿训斥群臣,

反腐肃贪倡廉。

一段话说的铿锵有力,荡气回肠!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

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

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

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

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朕刚继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

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才几年哪?忘了?

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面,天天的盯着你们呢!

朕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儿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

“正大光明”…匾升起……

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啊,身体力行又何其难?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

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

好好看看……哦,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1843年,曾国藩到京后两年,就赶上第一次举世闻名的翰林大考。惊慌之余,曾国藩更是在答卷中犯了个大错误,弄得他心神不宁,回家后彻夜未眠。但没想到3天后大榜公布,他竟考了个二等第一,官品连升4级,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一般翰林大考都是六年左右才进行一次,但是曾国藩参加的第一次翰林大考,距离上一次,仅仅才隔四年。

到底是造化弄人啊!

大考消息突然来临,曾国藩和大家一样,都倍觉惊慌,就怕考砸了。他在日记当中写道:“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惶…恐进场难完卷也。”

由此可见,这大考难度系数很大,毕竟考砸了是要受罚的!

这场大考,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行。参加这场考试的共127人,其中有三人托病,不敢进考场。到了考场时,其中有一人打小抄,被考官立刻清除出场,然后直接交刑部治罪。

现场气氛相当紧张,曾国藩也是提心吊胆地完成了这场考试。

不过刚考完,他就把自己吓得够呛!

考完出场,曾国藩就把试卷草稿拿给朋友们看,一起对对答案,看看自己考得如何?

但不看不要紧,一看就出事了,发现自己在作文里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有一个典用错了。

当得知自己的错误之后,曾国藩大惊失色,后悔不已,说自己“粗心至此,何以添厕词垣哉!”不配当这个翰林。

果然,考完试对答案的杀伤力非同一般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当天晚上,他和妻子欧阳氏默默对坐,互不说话,“患得患失,憧憧靡已”。心里怎么也放不下那个错误,彻夜未眠。他还在日记当中批评自己说:“平日所谓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就是说,平时的修养都不管用了。

但,他到底还是焦虑过头了!

三天后,考试大榜公布。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曾国藩大考成绩竟然特别好,而且名列二等第一。一等是五个人,也就是说,曾国藩在一百多人中,考了第六名。

心中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原来啊,曾国藩当天考试状态保持得比较好,且他的作文文气贯通,说理透彻,很受主考官的欣赏和认同。至于他担心文中的那个错误,主考官和皇帝根本没有看出来。

这简直就是虚惊一场嘛!

放榜第2天,道光皇帝亲自召见曾国藩,召见之后,升他为翰林院侍讲。

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而翰林院侍讲,为从五品。也就是说,曾国藩一下子升了四级。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紧接着1847年3月,又逢一次翰林大考,曾国藩名次仍然不错,名列二等第四名。6月,曾国藩即以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也就是说,实职是内阁学士,但享受“侍郎”级别。

这是历史上一次罕见的跃升,由从四品跃升至二品,从此“跻身卿贰”,步入高级京官行列。

实乃后生可畏啊!

但其实,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他给自己定的12条规矩和课程,具体如下:

1、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2、静坐。每天静坐一个小时。让心静下来,不可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3、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4、谨言。谨言慎行,每句话都要慎重。

5、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不暴饮暴食。

6、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找一个笔记本,起名茶余偶谈,专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7、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8、练字。每天早饭之后,写半小时的字。这是因为考试时书法好坏,是翰林大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明其深意。

10、每个月要按翰林大考的标准作数首诗文,以为常课。

11、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2、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再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这12条日课,很多都与翰林大考有关。通过这12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考试准备比很多人要充分,这才是他脱颖而出的根本之处!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曾国藩传》中。就这样,曾国藩官品连升,仕途更加顺畅,为后来的一切奠定了扎实基础,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

《曾国藩传》全景式记录了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的专注、自律和高深修养。他的一生有起有落,但是他始终如闲庭信步般从容自信,在谈笑之间就解决了全部难题。

社会上曾流传着一句话:“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看看《曾国藩传》,这本书能帮你领悟修身治学处世的智慧。让你在成功和失意之间,看到最复杂的人性,拨开云雾见天明!

这本书非常好读,只要认识字方能读懂。不管是自己阅读收藏,还是送亲赠友都是非常合适的。毕竟——

谁不想拥有处世大智慧,挖掘自己潜能,悠然过一生呢?

书不贵,一杯咖啡钱而已!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链接在下方【看一看】,自取。

曾国藩传

嘉庆皇帝为和珅罗列的二十条罪状:

罪状一: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才正式宣布嘉庆为皇太子,可是和珅在九月初二的时候就送给了嘉庆一个玉如意。

罪状二:和珅骑着马进入圆明园,经过了正大光明殿,一直到寿山。

罪状三:乘坐轿子进出皇宫,还经过神武门。

罪状四:和珅娶了皇宫里的宫女。

罪状五:各地传上来的军报,和珅经常隐瞒不报。

罪状六:乾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和珅一点都不担心,反而谈笑自若。

罪状七:乾隆批阅的奏折,有时候会出现字迹潦草、看不清楚的情况。和珅没有去询问乾隆真正的意思,反而是撕掉后,自己在奏折上进行修改。

罪状八:和珅管理户部的时候,将户部变成他的一言堂,所有事情都是他说了算,户部的官员根本无法干预和珅的决策。

罪状九:青海出现匪患,劫掠地方,和珅却隐瞒不报。

罪状十:乾隆去世后,嘉庆下令,蒙古的王公贵族们,如果感染了痘疹就不要来京城了。但和珅却私自下令,要求蒙古的王公贵族们,不管有没有感染痘疹都不要前来京城。

罪状十一:大学士苏凌阿已经不应该继续留在朝中做官,但因为他跟和珅的弟弟是姻亲,和珅就隐瞒不报。而且和珅任人唯亲,提拔了很多自己的亲信。

罪状十二:和珅随意损坏了不少军机处的文件。

罪状十三:和珅家里的建筑已经僭越了,竟然还是按照皇宫的样子修建的,里面的不少装修,跟圆明园是一样的。

罪状十四:在蓟州修建陵墓,里面还有隧道。

罪状十五:抄家的时候,搜出许多手串珍珠,数量是皇宫的好几倍。和珅还有不少帽子,比皇帝的帽子还要奢华。

罪状十六:抄家的时候,搜出了许多宝石,数量远远超过皇宫。

罪状十七:拥有许多银子、贵重衣服。

罪状十八:和珅家中,墙缝里藏着两万六千多两黄金,家里的仓库放着六千多两黄金,地窖里藏着三百多万两白银。

罪状十九:在通州、蓟州开设的当铺、商店,资产达十多万两白银。

罪状二十:和珅的家奴刘全,都拥有二十多万两白银的家产,还拥有不少金银珠宝。

#头条历史#

乾隆五十四年的一天,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公主初定礼,并在永寿宫大摆筵宴。

年近八旬的乾隆显得异常地开心,对公主的赏赐琳琅满目,各种器玩文物价值超过数百万两银子。另外,乾隆还特赐公主帑银三十万。公主上轿时,各级官员、命妇手奉如意珠贝,依次 拜辞于公主轿前,人数逾千, 就连年迈的首阁老阿桂也不能免。

这个公主,就是乾隆最宠爱的十公主,即固伦和孝公主,当时年仅15岁。而乾隆为她选的男人,就是和珅的独子、跟公主同龄的丰绅殷德。

其实,早在9年前,即乾隆四十五年公主七岁的时候,乾隆就将她指婚给和珅的儿子,并给这个未来的女婿赐名“丰绅殷德”。

指婚给和珅之子后,乾隆破格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享受皇后嫡出女儿的待遇,相当于亲王。而且,他还让十公主享有乘坐金顶轿的资格,那更是嫡出公主都不一定能得到的特殊待遇,超过了她所有的姐姐们。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固伦公主:

首先说说什么是公主——古代女儿出嫁时,一般要父亲来主持婚礼的,但天子不能来主持婚礼。《公羊传》:“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比如晋文公、齐桓公等。“主”就是“主婚”之意,因为是由“公”来主婚的,所以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清朝初期,国君称大汗,大汗、贝勒的女儿均称“格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皇太极继位后,始效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之意,“和硕”则意为一方。而“格格”一词,则降为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秀女入宫后,如果未封妃嫔的话,最初也称格格。

十公主晋封固伦不久,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容妃和卓氏因病去世了。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由于她没有儿女,生前便十分喜爱十公主,将她作视作亲生女儿一般地疼爱。所以,容妃死后,她多年收藏的珍宝财物大都送给了十公主。

公主非常喜欢一种花,每次去围场都要采几朵插在马鞍上,有后人说,这种花儿就是公主坐骑的马蹄踩出来的,因此才叫了“马蹄莲”这个名字。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乾隆爱屋及乌,对丰绅殷德亦宠爱而加,让这个东床快婿在御前行走,不久后又任其为散秩大臣。

尽管公主受尽乾隆无限恩宠,但她与丰绅殷德婚后的生活并不太幸福。

首先,公主受乾隆宠爱,又是亲王待遇,在家中她肯定占了主动地位。公主的强势,令丰绅殷德很不爽。

其次,丰绅殷德性格内向,不苟言笑,而公主生性外向,喜欢张扬。这样一来,两人在相处的时候总是公主的主场,气氛尴尬。

矛盾随着他们的独子夭折爆发了!

二人唯一的儿子夭折后,公主不曾再生育。为了钮钴禄氏不致绝后,公主多次劝说丰绅殷德讨几房小妾,丰绅殷德起初以为公主乃是试探,后来公主多次恳请,方知公主情深意切,他就试探性地讨了几房小妾。谁知,丰绅殷德在小妾身上寻回了男人的自尊和快乐,以至于从此把公主凉在一边了。

就在这时,公主发现和珅贪赃枉法,她预感到和珅这样贪财好货不会有好下场,就对丈夫说:"汝翁爱皇父厚德,毫无报称,惟有见有日彰,吾代为汝忧。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

可儿子怎能管得了父亲呢!

公主的话果然一语成谶。几年后,乾隆刚死,嘉庆帝就将和珅拿掉。幸亏公主多次向嘉庆求情,和珅才得以留全尸。和珅死后,公主知道皇兄饶不过丈夫,又含泪进宫,跪着请求自己的哥哥放丈夫一条生路。

嘉庆从小就特别疼爱这个小妹妹,面对哭成泪人的妹妹,他思来想去,只得扶起她,答应饶恕额驸。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恕。嘉庆帝将丰绅殷德革去一等公、贝勒伯爵等爵位,几乎成了庶人。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公主府长史奎福控告丰绅殷德"将妾带至坟园于国服内生女。”说的是他在乾隆大丧期间近女色,还产下一婴,这可又惹恼了嘉庆帝。先是将他圈禁,后来又把他发往边彊效力。嘉庆十五年(公元18)五月,丰绅殷德去世,年仅36岁。

公主在丈夫死后,又熬了十三年寡, 于道光三年病逝,终年49岁。道光帝对姑姑一生的遭遇备感哀伤,亲临她的墓前祭奠,但一切都无可挽回。

一天,弘昼早早来到了皇宫,跟随他的皇兄乾隆在正大光明殿监考,考生都是八旗精英,现场非常肃静。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午时,由于早餐吃得太早了,此时弘昼的肚子便咕咕直叫。但他瞥一眼皇兄,见他正端坐在那里,丝毫没有退场用膳之意,心里暗暗着急——皇上不撤,自己也不能先走开呀!

想来想去,弘昼有了主意:先劝皇上去用午膳,然后自己开溜!于是他站起身来,向乾隆说道:“皇上,已至午时,您该用膳了。”

乾隆白了他一眼:“不急,考生还在考试,朕又如何可以退朝!”

此时的弘昼不知道是饿得撑不住了,还是哪根神经错乱,竟然向乾隆说出了这样的话:

“皇上舍不得离开,难道害怕我会给这些士子钱财,私下里买通他们吗?”

乾隆听后猛地一怔,但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也没有说他什么。

若是寻常百姓家的兄弟,弟弟向哥哥开这种玩笑倒不算什么。可是,乾隆毕竟是皇上,弘昼也毕竟是臣子,臣子这样戏落皇帝,在帝王时代可就是忤逆犯上了。这还幸亏是乾隆皇帝,要是搁乾隆的父亲、爷爷,恐怕弘昼就回不了家了!

回家之后,弘昼自己想了想,也觉得不该向皇兄开这种玩笑,想起皇兄的眼神,他更惑到后怕。于是,次日一早就进宫面见乾隆。见到皇兄,弘昼立刻跪倒在地:“皇上,臣弟昨日鲁莽,言语中冒犯了皇上,臣弟罪该万死,还请皇上治罪。”

乾隆帝见他言辞真诚、恳切,昨天的气也就消了大半。他没有象往常那样让弘昼即刻起身,而是让他依旧跪在那里听训:

“你昨日讲的话实在大不敬,若朕与你计较,恐怕你已经碎尸万段了。”

这段故事出自《清史稿》,原文是:尝监试八旗子弟於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弘昼遽曰:“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明日,弘昼入谢,上曰:“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

也就是乾隆待弟弟厚诚,此事过后,乾隆并没有惩罚他,而是待之如初。

弘昼是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雍正帝第五子(成年后为第三子),母为纯懿皇贵妃耿氏。

在小说或各部影视剧——比如《延禧攻略》、《雍正王朝》中,弘昼行事怪诞,是一位颇令雍正帝头疼的荒唐皇子,并由此丧失成为储君的可能性。

但按照史实来分析,这种说法却站不住脚。对于精明的雍正来说,为何“年少放纵、行事不谨”的弘时被雍正帝冷落闲置、削除宗籍,而弘昼却能被委以重任?他年仅21岁时便被雍正册封为和亲王,并于2年后被委以办理苗疆事务的重任。此时,雍正帝早已秘立弘历为储君,而又对弘昼委以重任,其意不外乎让他辅佐弘历吧!

乾隆即位后,也没有亏待弘昼,还将父皇的雍亲王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他,并命他管理内务府、御书处等事务。

也正是从这时起,弘昼开始傲慢任性、胡作非为了。

一次,在朝会上因为意见不和,弘昼在乾隆眼皮底下,直接把一等公、军机大臣讷亲当场痛打了一顿。要知道,讷亲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曾孙,康熙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的孙子。奇怪的是,乾隆并没有因他的骄狂而处罚他,这样一来,再无一人敢惹这位荒唐的王爷。

不反如此,弘昼的荒诞还体现在他的玩世不恭、行为怪诞方面。他最喜欢的应酬,不是节日大典,也不是谁家娶媳妇,而是去参加丧礼。谁家丧礼上孝子贤孙哭得越痛,他看了心里就越乐。

由于喜欢看别人办丧礼,隔上一段时间看不到,便别出心裁,自己给自办丧礼,让家人为他祭奠哀泣,而其本人则坐在一旁怡然自乐。

此外,弘昼还喜欢制作冥器,并放床榻前时时玩耍,生人进入他的房间,着实会吓一大跳。

弘昼的这些荒诞之举,难道真的是为自毁形象,寄希望以此来打消乾隆帝对他的猜忌,做一个能享尽天年的“洒脱快意”王爷吗?

其实不然!

如果真有这种打算的话,最好的方法是阖门自守,整日以醇酒美女为伴,远离朝政。而弘昼的所做所为恰恰相反,他并没有贪于酒色,而是到处惹是生非,给皇兄制造麻烦。

他之所以这样做,据史家分析,应该是发泄对无缘皇位的愤懑情绪,表达对父亲和皇兄的不满。

乾隆35年(1770年),弘昼突然死亡,死因不明。

据《清史稿》记载:"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此后,弘昼足不出户。“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说明当时弘昼病了,并且皇上特意去他府上探病.而之后没有几天弘昼就死了。

如果觉得《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