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时间:2021-07-13 22:09:57

相关推荐

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近年来,15岁以上、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中风的人数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青壮年脑梗死的病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但高血压和心源性栓塞(以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1青壮年脑梗死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近年来,15岁以上、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中风的人数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壮年脑梗死的病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但高血压和心源性栓塞(以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最为常见)仍占重要地位;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动脉炎也是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如长江中下游发病较多的构端螺旋体所致的脑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脑动脉炎等;红细胞增多症与凝血异常等血液疾病、酒精中毒、妊娠与产褥期、口服避孕药、颈内动脉闭塞等也是青少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但仍有半数原因不明。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肉、蛋类动物脂肪的摄取大大增加,若不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得高脂血症、肥胖症,使得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提前。

2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死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少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国内有人通过病理生理学研究也证实,出血性脑梗死是动脉再开通的结果。开通越快,出血机会越多;栓塞性脑梗死发生出血性梗死者,多于非栓塞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比小梗死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发病是脑梗死,梗塞的动脉血管再通后,又合并出血。临床特点是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一般而言,小灶渗出性出血症状加重多不明显。梗死后1周内继发出血者往往症状较重。第2周以后再出血者,症状多无明显加重。早期使用抗凝剂、溶栓剂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加重。症状加重的表现是意识障碍,颅内压高,肢瘫程度加重或出现新体征等,严重者预后不良。有时虽无症状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无效者,也有继发性出血的可能。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因此,病人早期应注意控制情绪,积极脱水治疗,防止血压波动,不宜过早地应用血管扩张药,尤其是抗凝药物,以预防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3大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脑(整理)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 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作CT时,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1)大面积脑梗死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

(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死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3)脑出血病人7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死多无类似现象。

(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

(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死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

4脑梗死与左心房功能改变相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湘燕博士等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左心房内径扩大和压力升高与脑梗死发生显着相关。

近年来,医学界在对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栓塞性疾病,特别是脑栓塞的研究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的栓子源于心内血栓。北大医院老年科李湘燕博士等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正常青年组(16人)、正常老年组(18人)和老年脑梗死组(27人)的左心房功能,并将其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常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心房内径、压力、储存容积、储存分数增加,被动排空容积下降;脑梗死组与青年组比较,上述变化趋势显着,其中左房内径和压力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不明诱因的脑梗死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他们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及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因素)和青年组、正常老年组相比,特别表现为左心房内径进一步增大,心房内压力升高,左心房被动排空功能较正常老年人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左心房内径压力与脑梗死的发生显着相关。因此,对老年期左心房形态及功能的观察,可以作为预测周围动脉栓塞性疾病,特别是脑梗死发生的手段之一。

5预防心衰从青壮年开始

在沪召开的“治疗心力衰竭研讨会”传出信息,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本市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9%,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增大,大于65岁的人群患病率为7.4%,大于80岁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0%,心衰疾病给社会和个人经济带来了很大负担。在昨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预防心衰要从青壮年开始。

男性病人多于女性

中年男性外表强壮,其实“内心脆弱”。胸科医院以及本市瑞金、中山、长征、华山等5家医院的联合心衰门诊统计数据表明,前往就诊的男性病人明显多于女性病人。

最新医学研究也显示,男性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是女性的1.24倍。胸科医院心内科教授倪幼方认为,由于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女性大,而且,不少男性在平时生活中吸烟、饮酒过度,体重超重,所以增加了中年男性心力衰竭的几率。

医生提醒中年男子,千万不要忽略自己“心”的健康。平时就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少喝酒、减轻体重、改善饮食习惯。

而对于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作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比如,饮食要低盐、控制水分的摄入,进食不可过饱,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多吃蔬菜以及适当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要注意的是,心衰患者一定要戒烟,避免过量饮酒,以减轻心脏不必要的负担,避免症状恶化。

心衰逐渐“年轻化”

临床实践证实,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近年来,这些老年病已经逐渐“年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据一项专题调查显示,上海市民患心衰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心衰发病率已达1.9%,两年死亡率为37%,6年死亡率高达82%,而患病年龄却在逐步下降。心衰病人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会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患上心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而不同程度的心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坐在床上。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

心衰病人家庭护理要点

合理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白天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步行有助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从而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

合理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极为重要。原则为:低钠、钾平衡、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维生素足量、禁烟酒等等。注意少食多餐,因为饱餐后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合理用药要严格按医生处方。心衰病人不能自作主张更改药物或停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如果觉得《出血性脑梗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