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低血糖症:比糖尿病更可怕

低血糖症:比糖尿病更可怕

时间:2024-04-02 21:07:34

相关推荐

低血糖症:比糖尿病更可怕

低血糖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被人们低估其危害性。事实上,低血糖症可能比糖尿病更为危险,因为低血糖症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的症状,如头晕、意识丧失甚至死亡。与糖尿病相比,低血糖症更加突然和不可预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威胁。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潜在疾病的人群来说,要及时认识和警惕低血糖症的风险,合理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以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

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 年间,美国19岁及以下少年与儿童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1%,10~19 岁少年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0%,证实了有关糖尿病

1“小糖人”更易低血糖 做好低血糖监测很关键

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 年间,美国19岁及以下少年与儿童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1%,10~19 岁少年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0%,证实了有关糖尿病在少年儿童中日益流行的说法。而且有专家认为,儿童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下面让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糖尿病儿童更易低血糖

虽说都是同一种病,但糖尿病小孩和大人的病情会不同。专家指出,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孩子年龄小,正处在生长期,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夜间睡眠,睡的时间越长,就会有糖分消耗多补充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二是孩子的情绪变化不稳定,行为自我约束力差;三是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也较差,血糖忽高忽低,就如同人乘坐电梯上上下下,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晕,经常坐就习惯了。所以在这之后,血糖稍有降低,孩子就不能很敏感地察觉。还有就是儿童对胰岛素又非常敏感,用一点胰岛素,作用就很明显。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很多孩子容易发生低血糖。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糖尿病患儿都有过低血糖的经历,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在考虑如何降糖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避免严重低血糖。

对1型糖尿病儿童来说,由于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或注射胰岛素过量,或剧烈运动等原因,儿童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感受过低血糖的症状。儿童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主要有以下这些症状出现。肾上腺性低血糖激惹,兴奋,饥饿感,疲乏,发抖,焦虑,心悸,心率加快,唇、手指及舌头麻木,脸色苍白,出冷汗。神经性低血糖软弱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视力模糊或复视,色盲,听力下降,热感,头痛,昏睡,判断力差,精神失常,记忆力下降,语言不清,行动不协调,神志不清,抽搐。

控制孩子的血糖要注意什么?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出现低血糖,就故意让孩子在睡前多吃些零食,让其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是不正确的,这是在以高血糖的代价来避免低血糖,不仅不能有效达到对血糖的控制,还会恶性循环,导致以后的治疗更加艰难。

那么,正确的治疗是怎样的?简单说就是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合理使用胰岛素,而使血糖安全达标的底线就是不出现重度或严重低血糖的情况。既要降血糖,又不能出现低血糖。专家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给予更安全、更灵活的胰岛素治疗。“基础-餐食”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就是使用了一个长效的基础胰岛素,同时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简单来说,就是“三短一长”,以地特胰岛素为例的基础胰岛素,一天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降低夜间发作低血糖的风险;以门冬胰岛素为例的速效胰岛素在每天三餐前注射,又更加灵活方便。这种治疗方法使得胰岛素注射和进餐、运动以及生活方式相结合,可有效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做好低血糖的监测,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目前最理想的方式是每天测4次血糖,即三餐前和睡前。但这项工作实施起来很痛苦。每次测血糖要扎针,不仅孩子难受,家长也心疼。所以,对于血糖控制得较好的儿童,巩纯秀建议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比如,有的孩子在清晨的空腹血糖始终很好,就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重复扎针监测,只要一个星期测一次作为抽查,如果一直保持良好,这个时间点就可以省去。但是如果一旦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这个时间点的监测就不能少。

2“小糖人”要避免重度低血糖 儿童患者饮食须知

一般认为,儿童糖尿病是由不合理的饮食,特别是牛奶和牛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胰腺中的蛋白质之间的交叉反应引起的。基因上易患糖尿病的儿童,在出生后的 最初几个月内,饮食不合理,被喂食了乳制品或牛肉,由于在那个时候婴儿的消化道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更有可能患上儿童型糖尿病。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患儿,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肾病、外周神经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合并症,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和正常成长。避免重度低血糖,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底线。由于孩子年龄小,需要更长的夜间睡眠,行为和饮食习惯也存在不可预知的情况,同时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较差,并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特点使得患儿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对脑组织的发育有严重负面影响,会导致患儿的语言、记忆能力明显下降,重度低血糖抢救不及时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患儿和家长对低血糖充满恐惧,一些家长故意让患儿在睡前多吃零食,让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以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而这样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让患儿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只要选择适合患儿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就可以做到"安全达标和避免重度低血糖"二者兼得。目前,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南等推荐治疗方案有:门冬胰岛素,其方便灵活,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明显,不仅可以紧邻餐前注射,需要时还可以餐后注射;地特胰岛素,一天只需注射一次,显著降低低血糖夜间发作的风险;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可最大程度满足儿童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儿童糖尿病患者应用的胰岛素或者口服药物的需要量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膳食安排也应该经常调整。建议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和家长应至少每年与 营养医生协商一次,制定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合理的膳食计划,同时监测糖尿病和健康指标。要教给所有孩子尽快学会制定和调节平衡的膳食计划,鼓励他们偏爱谷 类、蔬菜类食品,而对于充满“诱惑”的甜食、零食、冷饮建立正确的认识,以不影响健康为宜。

3低血糖或比糖尿病更可怕

血糖控制目标并非越低越好,老年患者或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将血糖控制范围适当放宽,餐后血糖在10mmol/l左右就可以。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赵湜教授解释,血糖应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才能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老年人感知力相对较弱,一味追求低血糖值,很可能会让他们跳过心慌、头晕、出汗等低血糖反应()直接昏迷。“有些患者已近70岁了,仍希望空腹血糖降到5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一旦超过8mmol/l就认为控制得不好,甚至自行加大药量;还有些患者控糖的效果已经很好了,但还自行加用胰岛素。这些做法会直接导致低血糖,有时候,低血糖症比糖尿病更可怕。”

4低血糖更该提防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谓相对不足,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延时,这样,当进食后糖分吸收入血达到高峰时,需要的胰岛素未能及时分泌而造成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延时分泌又使血液中胰岛素的高峰出现于血糖已降低时,从而导致血糖的进一步降低而发生低血糖,这一时段正好在餐前空腹时。通俗地说,就是血糖高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而血糖已经降低时,胰岛素却大量分泌,结果导致血糖不正常。人们不了解这一点,会误以为得了“低血糖”症而多食,又进一步加重血糖异常。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人,常常是糖尿病的潜在患者。当他们出现低血糖时,更该提防糖尿病的发生。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出现空腹或餐前低血糖现象,要想知道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到医院查一查血糖,尤其不要忘记查餐后2小时血糖。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及的,中年人的血糖,不要以化验单上的6.1mmol/L(读作毫摩尔。每升)为上限标准,因为按照国内有关疾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也应该筛查。筛查的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缩写为OGTT。这样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早期干预治疗。

得了糖尿病的人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未来8-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高达20%,而高血压病人一旦合并糖尿病,就属于高危了。糖尿病可以造成全身大小血管的损伤硬化和阻塞,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和眼部、肢体病变,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重视糖尿病的检出和防治,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和长久的健康。

5低血糖症或比糖尿病更可怕

糖是构成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血糖过高,即糖尿病的治疗,却往往对低血糖症知之甚少。其实,低血糖症有时比糖尿病更可怕,因为发生低血糖症时,机体缺乏糖提供能量,很多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特别是发生严重低血糖时,大脑由于缺乏糖提供能量,会造成脑细胞的损害,甚至会出现昏迷。

在社会、经济、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容易并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科学地服降糖药物,切忌自我治疗或随意更改服药剂量。如果没有糖尿病,就不能乱服降糖药,以免发生低血糖症。

一般情况下,发生低血糖症时,人会出现头晕、出冷汗、感觉饥饿,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不省人事。这时应快速给患者吃些食品,最好是甜食;如果出现昏迷,不能干等着以为患者过一阵会自己苏醒,而是应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医院急救。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患者的低血糖症,其脑细胞可出现永久性损伤,甚至可能成为植物人或直接死亡。

如果觉得《低血糖症:比糖尿病更可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